前兩天我們陸續追蹤分析了興寧礦難的深層次原因,今天繼續探討。
今日我們不妨思考和透視一下礦難之后中小煤礦的出路何在?
好啊。中國的煤礦開采是高危產業。國家安監總局的數字顯示,中國煤礦產量占世界的31%,但煤礦死亡人數卻占了世界煤礦死亡人數的79%!我國煤礦開采百萬噸死亡率是美國的100倍,是波蘭和南非的10倍。這是由于中國煤礦存在高瓦斯礦多、露天礦少等不利因素,所以事故較多。
廣東的情況怎樣?
廣東省煤礦近年安全生產狀況趨于穩定,從2002年8月至今年6月全省未發生過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今年上半年還杜絕了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沒想到興寧七八月連續發生重特大透水事故,共造成139名礦工無法生還。廣東煤礦安全生產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
在興寧礦難發生后,中央和省市一致決定,用鐵的手腕遏制煤礦事故。隨著全省煤礦的停產整頓,地方經濟已經受到一定影響。據梅州一些地方反映,近日煤炭每噸已由400多元漲至600元。地方火力發電廠和水泥廠由于缺煤面臨停產危機。梅州市龍頭電力企業———梅縣電廠目前只好到福建尋找煤源。
煤礦停了產,采礦人員遣散后,礦區市場蕭條,附近群眾生活面臨困境。
據在興寧市四望嶂礦區所在地黃槐鎮采訪的記者說,黃槐鎮全鎮3萬多人口,絕大多數是以煤為生。煤礦停產后,無煤可挖,無煤可運,農副產品賣不出去,目前群眾最擔心的是今后的日子怎么過。
當前必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因此陣痛是一定要承受的。這次下大決心停產整頓,有望通過取締非法違章開采,使煤礦走上依法、有序、安全生產軌道,地方經濟才能健康發展,礦區社會環境和生活秩序才能穩定。
大興煤礦事故發生后,不少人認為,國家資源應該由國家開采。
但廣東煤礦資源稀少、分散,難于形成大規模開采。原有的國有煤礦就因為開采成本高,嚴重虧損才被迫退出。現在不可能再走回頭路,由國家投資去開采。
因此看來,出路有二。一是走民營煤礦聯合經營之路。經過治理整頓后,是否可以考慮由一些技術裝備較好,管理水平較高,“四證一照”齊全的煤礦牽頭,一個縣組建三五個聯合股份公司。將煤礦資源劃分成若干個區域,由政府招標,企業有償開采。并且企業負責人要與政府主管部門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繳納安全風險抵押金。
出路之二是走煤電聯營之路。目前梅州市有幾個火力發電廠,主要依靠當地和鄰省煤炭。煤電聯營,既可促進地方煤礦發展,又能保證電廠發電用煤,這是一條可達到雙贏之路。
究竟何去何從,我們相信政府會作出科學的抉擇。我們也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