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煤炭需求繼續較快增長,而發電和供熱用煤以及鋼鐵、煤化工、建材等行業用煤將成為國內煤炭消費主要增長點,但增速明顯低于“十五”期間。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到2010年,煤炭供應能力要達到24億噸,而大型煤炭集團將承擔60%-70%的產出責任。”發改委能源局巡視員吳吟日前在“2006中國煤炭市場高峰論壇”上,就中國煤炭產業發展規劃如是向外界宣布。
當前煤炭產運銷形勢趨緩
依照慣例,季節性用煤加大,今年是否會重演前兩年的緊張局面?對于此,產運銷各方認為,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供需將保持總量基本平衡。
鐵道部運輸局副局長蘇順虎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透露,鐵道部在徹底解決鐵路體制性障礙的同時,將進一步釋放運輸能力。為了緩解鐵路運輸瓶頸,鐵道部采取的措施有:加快鐵路建設,解決鐵路運輸瓶頸制約;實施第六次大面積提速,進一步提高運輸能力;加大推進鐵路大客戶試點工作;大力發展重載運輸,提高煤運通道和主要干線的輸送能力。蘇順虎說,大秦線年實現2億噸運量,對緩解煤電油運緊張狀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積極探索在侯月和新菏兗日線開行更大噸位的列車。通過采用大功率機車、改造線路基礎和站場設備、優化列車編組計劃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在六大干線全部實現5000噸甚至更高的牽引定數,實現全路重載運輸系列化和規模化。
但是,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巡視員許之敏則表現出一定的擔憂,他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煤炭市場進入二季度以后,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主要是煤炭庫存大幅增加,市場價格回落,貸款拖欠數額增加。這表明,近年來的煤炭供應緊張狀況得到明顯緩解。他認為,一方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煤炭市場需求增幅減緩,另一方面煤炭生產開發總體增勢強勁。對此,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就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煤炭嚴重供大于求的局面。
謀劃“十一五”藍圖
吳吟表示,根據目前生產和建設煤礦發展趨勢,并考慮關閉不符合產業政策和安全生產要求的煤礦,“十一五”期間需要新建煤礦規模3億噸左右,其中投產2億噸,轉結“十二五”1億噸。在盡快形成大型煤炭企業和企業集團的同時,小煤礦數量減少到1萬個以內,總產量明顯減少,全國煤礦安全狀況明顯好轉,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降到1.6以下。
吳吟還對“十一五”期間煤炭產業發展的區域規劃以及大型煤炭基地建設進行了詳細描述。吳吟指出,東部調入區包括東北、京津冀、華東和中南4個地區,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煤炭消費的中心,煤炭資源較少,煤炭調入量大,必須穩定其生產規模,延長穩產年限。中部調出區包括山西、陜西和內蒙古西部三個地區,煤炭資源豐富,賦存條件好,適宜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十一五”期間,煤炭產能增量的70%以上要依靠本區。西部后備區包括西南和新甘寧青兩個地區。該區煤炭資源豐富,煤炭生產主要以滿足本區需要為主,適當補給東部地區。
吳吟進一步指出,大型煤炭基地所含主要礦區40多個,擁有煤炭探明儲量6900億噸,F有煤炭生產規模10億噸左右,約占全國產量50%。到2010年生產規模將達到15億噸左右,占全國產量的70%。“十一五”期間,規劃新開工煤礦建設,其中絕大多數在大型煤炭基地內。我國還將規劃建設一批選煤廠、大型坑口電廠、劣質煤和煤矸石發電、煤層氣開發等項目。
大力推進產業調整
許之敏表示,目前供求關系相對寬松,為推進結構調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他透露了“十一五”期間煤炭工業結構調整的基本目標是:第一、煤炭供需高質量平衡。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建立資源保障可靠、開發秩序規范、生產安全高效、產運需銜接良好、市場競爭有序的煤炭供應體系。
第二、煤炭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形成5至7個億噸級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小煤礦減少到1萬個左右;全國原煤入洗率達到50%以上,非煤產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達到30%以上。
第三、安全健康狀況明顯好轉。煤礦安全基礎條件有較大改善,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百萬噸死亡率下降到1.6以下,礦工職業病新增發病率明顯下降。
第四,生產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大、中型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分別達到95%、80%以上,小型煤礦機械化、半機械化程度達到30%以上,平均勞動效率比2005年提高50%,礦井資源回收率達到40%以上。
第五、礦區自然與社會環境和諧。礦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控制,煤矸石、瓦斯抽放和礦井水利用率分別達到75%、30%和60%以上,采煤區沉陷治理取得明顯成效。職工收入達到全國工業行業中上水平。
來源:中國化肥資訊網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