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好成績,是與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分不開的。2006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在經濟增長加快的過程中,一些矛盾和問題也日益凸顯,最為突出的是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等問題。“三過”問題相互交織、相互推動,影響經濟平穩運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經濟運行中存在的這些突出問題,按照“點調節、預調控、穩節奏、重實效”的原則,從土地、金融、市場準入、外資外貿、擴大消費等多方面,統籌采取措施,遏制“三過”問題的蔓延,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土地方面。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有關部門也相繼出臺相關具體措施。包括:認真落實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將包括農業用地以及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轉為建設用地,全部納入土地計劃管理并嚴格進行考核;發布實施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提高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取標準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單位稅額;將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總價款全額納入地方預算;制定發布禁止用地、限制用地項目目錄等。嚴肅查處了一批違法違規用地行為。
金融方面。人民銀行2次上調貸款基準利率、3次上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定向票據、加大公開市場對沖操作力度,回收銀行體系流動性。銀監會加強窗口指導,引導商業銀行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劣質企業的貸款,并及時對部分銀行向包括城建在內的建設項目大量發放“打捆貸款”的行為進行整頓規范。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增強匯率浮動彈性,不斷完善外匯管理制度;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加快推進股權分置改革,促進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健康發展。
市場準入方面。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國家發展改革委先后出臺了水泥、電解鋁、鋼鐵等11個行業的結構調整指導意見,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在能耗、環保、用地、生產安全、技術裝備政策等方面的市場準入標準,加大了差別電價實施力度。依法關閉了一批不符合產業政策的小鋼鐵、小水泥、小煤礦等落后生產能力。對在建、新建和擬建項目進行了全面清理和審核,對不符合市場準入標準的建設項目,依法依規進行清理和查處。
外資外貿方面。對出口退稅率進行結構性調整,降低或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對部分產品還加征了出口關稅,嚴格控制相關產品出口。調整完善加工貿易禁止類、限制類商品目錄,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同時,運用稅收、進口信貸等措施,努力擴大關鍵設備和零部件,以及先進技術和部分重要原材料進口。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積極引導外資投向,限制高污染、高消耗、低水平外資進入。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擴大境外投資。
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中,國家繼續堅持分類指導、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在抑制“三過”等突出問題的同時,著力加強薄弱環節建設,促進社會和諧。一是支農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在完善原有補貼政策的基礎上,新增對種糧農民農資綜合補貼120億元。糧食最低收購價范圍由稻谷擴大到小麥。二是支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全年投到西部地區的中央預算內和國債資金比重達41%,積極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采煤沉陷區治理和棚戶區改造。三是支持發展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化重大專項。支持大型核電機組、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新型船舶等重大裝備的國產化。四是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組織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重點節能項目、電力行業老機組脫硫改造,以及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和工業治污項目。五是調整消費與投資關系,努力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一方面,多方采取措施,提高居民特別是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減輕居民在教育、衛生、社保等方面的后顧之憂,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消費預期;另一方面,積極培育和擴大熱點消費,促進居民增加文化、健身、旅游等服務性消費。
隨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和實施,下半年以來,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有所緩解,國民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投資增幅逐月回落,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比上年回落2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5%,比上年回落2.7個百分點,分別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回落6.8和3.7個百分點。消費需求增長加快,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7%,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廣義貨幣M2增速由6月末的18.4%回落到12月末的16.9%,新增貸款也明顯放緩。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煤炭、未鍛軋鋁等“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繼續得到抑制,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保持較快增長。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分析了2007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環境,對全年經濟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總的要求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促進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努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明確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是:
——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和擴大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進一步落實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并根據經濟運行新的發展變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和微調,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以發展農村經濟為重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鞏固、完善、加強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逐步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大力推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自主創新,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以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為重要抓手,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增長方式轉變,促進質量效益提高。積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環境保護,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進一步加強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積極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進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落實和完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政策措施,支持中部地區有序承接東部地區和境外產業轉移。
——繼續深化各項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提高競爭力和控制力為重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加快行政管理、投資、財稅體制等改革;以完善金融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優化金融結構為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以建立健全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為目標加快社會領域體制改革;以調整和完善對外經濟發展模式為重點,優化商品出口結構,促進一般貿易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以引進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和海外智力為重點,優化外商投資結構;積極有序地擴大境外投資合作。
——更加注重解決民生問題,積極促進社會和諧。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落實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解決好城市困難家庭和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加快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積極發展文化、體育等事業。做好擴大就業工作,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加強經濟運行調節 促進又好又快發展
——2006年經濟運行新聞發布會通稿之二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黨中央、國務院統攬全局、科學決策,各地區、各部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工業經濟運行環境明顯改善,運行質量繼續提高,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節能減排工作穩步推進,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有所緩解,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2006年工業經濟運行特點
一是經濟運行質量繼續提高。工業生產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6%,其中四個季度分別為16.7%、18.1%、16.2%和14.8%。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8784億元,同比增長31%,增幅同比提高8.4個百分點,比上半年提高3個百分點。主要工業行業實現利潤全面增長,新增利潤過于集中于上游行業的狀況明顯改善,煤炭、石化、冶金、有色、建材五大行業新增利潤占全部新增利潤的51.1%,同比降低16個百分點。工業企業盈利能力有所增強,銷售收入利潤率6.09%,同比提高0.27個百分點,處于近年來較高水平。其中,紡織、輕工行業銷售收入利潤率分別為3.63%和4.81%,提高0.2和0.23個百分點,為2002年以來最高水平。
二是經濟運行支撐條件明顯增強。煤電油運供求緊張狀況明顯緩解。煤炭供需基本平衡,年末全社會煤炭庫存1.44億噸左右,其中直供電廠存煤2411萬噸,基本處于正常水平。電力供應緊張狀況進一步好轉,國家電網公司系統拉限電條次、損失電量同比分別下降97%和82%。成品油供應雖然繃得較緊,但在周密組織下基本保證了市場供應。華南、華東等地區運輸緊張狀況緩解。國家鐵路貨運量24.4億噸,同比增長5.8%。
三是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依法淘汰了一批落后生產能力。煤炭行業關閉小礦井5900多處,淘汰落后產能1.1億噸。電解鋁行業淘汰落后產能120萬噸,絕大多數企業已使用先進的預焙槽技術。水泥行業先進生產力發展迅速,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超過50%,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企業兼并重組繼續推進。寶鋼與新疆八一鋼廠實現戰略重組,唐鋼、宣鋼、承鋼合并為河北唐鋼集團公司,中鋁公司通過并購等方式相繼控股了一批鋁行業的骨干企業。
四是重點行業節能降耗穩步推進。通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差別電價政策、調整外貿和稅收政策,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重點行業能耗有所下降。據行業統計,電力行業供電煤耗366克/千瓦時,比上年下降4克/千瓦時。三大石油公司預計全年節約能源350萬噸標準煤,節水1億立方米。前11個月,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噸鋼耗新水分別下降5.7%和18.9%;重點企業噸鋁綜合交流電耗14578千瓦時,下降55千瓦時。
五是工業產品出口結構繼續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29%,高于總體出口增幅1.8個百分點。機械行業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聯合收割機、石油鉆采設備、小轎車等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增速高于一般產品增速。煤炭、未鍛軋鋁等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抑制。全年工業產品出口交貨值增長22.9%,比上年減緩3.2個百分點。
六是區域經濟共同發展。東、中、西部地區工業增長質量均有所提高。西部地區在國家繼續加大投入力度等政策的支持下,保持了較快增長;中部地區積極落實中部崛起政策,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發展速度加快;東部地區產業轉型穩步推進。
二、2007年工交經濟運行形勢及存在的問題
2007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總體仍較為有利。從工業經濟運行看,近年來通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經濟運行支撐條件明顯增強,為繼續平穩較快增長奠定了基礎。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各方面將工作重心進一步轉向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運行的質量將繼續提高。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及時采取措施。
(一)節能減排形勢十分嚴峻
資源瓶頸、環境壓力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長期面臨的突出矛盾,受結構不合理、政策措施不完善等因素影響,今年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仍面臨很多挑戰。一是輕重工業增長結構不均衡。2006年輕、重工業增速差距由上年的1.8個百分點擴大到4.1個百分點,這一趨勢如不盡快扭轉,將加劇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二是部分行業落后產能比重依然較大。鋼鐵行業現有落后產能約1億噸;在現有水泥產能中,立窯等落后產能仍有約6.8億噸;現有焦化、電石、鐵合金生產能力中,約有50%達不到市場準入標準;電力行業中仍有一些不符合準入標準、落后的小火電機組在運轉。三是高耗能行業反彈的壓力依然很大。今年部分地區電力將出現富裕,必須警惕高耗能行業擴張出現反彈。四是節能減排的相關配套措施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煤電油運供需形勢在繼續緩解的情況下仍存在區域性、時段性緊張
2007年,預計煤電油運供求總體趨于平衡,煤電油運的問題將更多地表現為結構性矛盾。煤炭供需形勢進一步趨緩,電力緊張局面基本得到緩解,但受運力制約、電網負荷峰谷差拉大、電網建設滯后、安全生產、氣候等因素影響,局部地區、部分時段的緊張仍存在。成品油供需仍處于“緊平衡”狀態。鐵路運力總體依然偏緊,今年除大秦線、侯月線擴能7000萬噸外,主要干線沒有新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運量的難度很大,東北、西北、西南等地鐵路運輸仍較緊張。
(三)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仍較多
一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可能更加突出。隨著前幾年新建擴建項目陸續投產,加之經濟運行支撐條件的進一步改善,一些行業產能釋放的規模持續放大,國內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將更為突出。二是能源、原材料價格仍存在大幅波動的風險。去年原油、有色金屬、鋼材價格均經歷了較大波動,今年大宗商品的價格走勢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對經濟平穩運行和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不容忽視。三是出口貿易摩擦的形勢更趨復雜。我國一些大宗出口產品頻頻受到進口國的反傾銷調查,其貿易保護手段更趨多樣,我國企業應對難度不斷增加。
三、加強經濟運行調節,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007年,要緊緊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四個著力”和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提出的“三個務必”,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做好經濟運行調節,保障經濟平穩運行,促進又好又快發展。
(一)把抓好節能減排落實到經濟運行工作的各個方面。一是加強能源需求側管理。進一步推進電力需求側管理,抓緊制定專項規劃和管理辦法,規范有序用電,開展能效電廠試點,推動長效機制的建立。推動企業節能減排的技術改造,促進節能技術的推廣和節約型產品的使用。二是推動重點行業結構調整。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繼續推進煤炭、鋁、水泥等行業結構調整,加快制定配套政策文件。完善市場準入條件、差別電價和稅收等政策,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工藝和產品。支持優勢企業打破體制障礙,實現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鼓勵、支持、引導中小企業依據產業政策提高產業層次和企業素質,促進又好又快地健康發展。三是優化能源資源配置。在煤電油運等要素協調工作中進一步體現鼓勵節能降耗、循環經濟、保護環境的政策導向。優化電力資源配置,優先安排低污染、高效機組上網發電,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
(二)做好能源交通供應保障。針對能源、交通供需總體趨于平衡,局部地區依然偏緊的情況,做好科學合理的協調調度。著力優化煤炭、電力、成品油、運輸供給結構,加強上下游行業之間、區域之間的協調配合。把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優先協調解決好居民生活用煤、用電、用油、用氣的需要。在保證重點地區、重點用戶、高峰時段能源、運輸需求的基礎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經濟、優質的能源保障。繼續推進煤炭訂貨制度改革,推動煤炭市場體系建設。
(三)積極推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充分發揮全國現代物流部際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的職能,加強部門間協作配合和信息共享,建立長效機制。完善現代物流發展的宏觀政策環境,加強對現代物流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全面推行現代物流統計核算制度,做好現代物流基礎性工作。
(四)著力做好應急保障和安全生產工作。結合“十一五”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的實施,推進應急物資保障監測網絡和預警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應急物資保障信息共享和協調機制。精心組織安排防治重大疫情的疫苗、藥品以及消殺、防護等用品的有關生產、儲備和調運工作。會同有關部門規范煤炭資源整合,促進煤礦企業的改造重組。做好安全生產工作,認真落實煤礦生產能力核定標準,堅決杜絕超能力、超強度、超定員生產,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
來源:新華網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