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取GDP增長9%~10%與CPI上升7%~8%的組合目標,在當前最重要的,要講究國內相關部門政策經常的微調與協調。最終宏觀調控的效應,是取決于各項政策的協調效應,而不是單項政策的調控力度。建議全年的調控思路應是:緊貨幣、穩匯率、調價格、松財政、補窮人
近半年多來,全球石油、糧食、礦產等大宗商品物價出現了持續、快速的上漲,有50個國家的物價出現兩位數的上漲,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這一輪“全球化紅利”的高回報和世界高增長、低通脹的經濟周期出現了重大轉折。因此要搞清楚當前全球性物價上漲的根本原因,還需從“全球化紅利”和世界經濟周期說起。
1. 全球通脹
始于上世紀最后約20年的經濟全球化,特別是自本世紀初以來全球化的加速,在中國、印度加上其他一些轉軌和新興國家近37億人口的國度內,大量的、廉價的勞動力和發達國家資本的重新配置(僅金磚四國的外資流入占全球的比例,就從200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15%,擴大了三倍),促成全球生產分工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一大批以出口為主導的新興國家在取得高增長的同時,為美國等發達國家提供了大量的便宜商品。使得2003~2007年期間,出現了典型的全球高增長、低通脹。全球GDP平均增長4.9%,物價上漲3.6%(而1998~2002年GDP與物價分別為3.4%與4.4%)。當然,在短短幾年內,隨著幾十億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對石油、糧食、礦產等大宗自然資源自然會產生需求提高的壓力。但是,如果在此期間全球貨幣供應較緊,欲擴張的需求得不到貨幣供應的支持,物價不可能飛速上漲。
然而,恰恰這一輪促成世界經濟周期上升的主要力量??新興國家的快速增長基本都是采取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又程度不同地實行了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一方面,出口快速增長,外匯增加,盡管一些國家央行在進行對沖,但仍然容易出現本幣流動性寬松和利率較低的局面,進而放大國內需求。另一重要的方面是,由于亞洲新興國家及俄羅斯等產油國家,鑒于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積極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需要尋找投資的出路,這就為美國擴張美元供應和信用提供了可能性。
而那時,美國經濟剛剛走出2000年網絡股泡沫破滅的陰影。美國出于本國經濟利益,為了刺激經濟增長,需要不斷降低利率,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如何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一方面不斷降息,長期利率由亞洲金融危機后的6%下降到2008年的4%左右;另一方面,美國金融機構向全球發行大量的次貸產品以擴大信用。隨著房產價格不斷上漲的財富效應,促使居民擴大消費,使得美國國民在充分享受新興國家提供便宜商品的同時,保持了經濟的高增長。此一時期美國又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巨額開支需要大量發行國債。正是房地產市場和戰爭國債的大量融資需求,即貿易和財政的巨額雙赤字,在支撐美國經濟新一輪高增長的同時,給許多國家的巨額美元儲備找到了出路。也就是說,正是美國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有意無意地利用了國際貨幣體系以美元為主導的固有矛盾,趁新興國家快速增長和結構調整未到位的時機,向全球投放了大量的美元,進一步放大了全球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缺口。供需矛盾和信用膨脹積累到一定地步,全球物價不可能不快速上漲。加上市場上多年積累的大量過剩的資金,在面臨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和次貸危機時,需要尋找新的投資場所,又基于全球實體經濟供需面的失衡,加上生物能源、自然災害等因素,就趁機推波助瀾進行投機沖擊,這就必然造成近年內石油、黃金、糧食、礦產等大宗商品的輪番上漲。所以,歸根到底,這一輪全球性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全球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是上一輪經濟周期運行特征和國際貨幣體系固有矛盾所必然產生的結果。如果從貨幣找原因,應該說是全球的貨幣原因,而不僅僅是一國的貨幣原因。
2. 基本判斷
1.這一輪全球性通脹的深層次原因,是10多年來經濟全球化和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矛盾未能徹底解決的必然結果,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簡單講,是全球化因素和美元因素。這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純粹由石油供給短缺引起的全球物價上漲原因不完全相同。
2.既然全球性物價上漲是全球化與美元因素的矛盾反映,從世界公平與和諧的角度思考,要繼續保持世界經濟的穩定有序增長,相關國家都應調整各自的經濟政策,協同合作,緊縮信用,減少需求,而人均收入水平高的發達國家更應該多做貢獻。因為在不同的國家內保持人民最低生存需求的食品在CPI中的比例相當懸殊(美國為13.8%,歐盟為19.6%,中國與印度分別達到33%和57%),因此糧價的上升對一國社會穩定的危險性顯然不同。如果經濟規模最大的發達國家不主動壓縮需求(即美元停止貶值或加息),在全球物價不斷上漲的壓力下,只能使眾多的風險防范能力弱的新興國家和小國提前“埋單”,如前一時期因物價原因引起海地總理下臺、近期的越南危機等。
3.既然這一輪全球性物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是上一輪經濟周期運行特征的結果,而扭轉這一供需失衡局面又涉及各國的經濟利益,那么此局面能否扭轉、如何扭轉?這取決于相關國家的博弈與協調,需要較長的時間。目前美國、歐盟、日本、英國等在“以加息壓增長”面前猶豫不決的態度,是最明顯的例證。因此可以預期,今后二三年內仍會是世界經濟增長減緩和物價的高水平運行局面。
4.就世界與中國物價關系而言,中國物價的上漲中有世界因素,世界物價的上漲中同樣也有中國因素。
5.如果中國經濟增長主動緊急“剎車”,以控制物價為宏觀調控的唯一目標,大幅減少需求,自然是對穩定世界經濟作出大貢獻。但是,中國經濟增速下降過快,代價巨大。就國內而言,人均收入低下,每年又面臨1000萬人的新增就業壓力;就全球而言,中國經濟規模接近世界第三,對全球GDP貢獻率與美國相當,如果中國經濟不講代價緊急“剎車”,對穩定全球經濟也極為不利,容易助長全球性的“滯脹”局面。因此,對中國經濟的挑戰而言,一味壓物價絕對不是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首要目標應該是盡可能在保增長與壓物價之間取得適度的平衡。
3. 尋求平衡
如果今年GDP維持去年11.9%的增長,肯定不可取。但在外部需求、物價不確定、全球已有50多個國家的物價出現兩位數增長情況下,中國一味將物價壓在去年較低的水平,國內就業、收入增長及股市大跌等問題將更易凸現。GDP增長多少為宜?根據世界銀行、中國不少經濟學家的預測和歷史數據,將目標力爭定在9%~10%之間,是比較合適的,比去年低1~2個百分點,既有利于壓物價上漲,也能較好地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方針。
控制物價上漲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保持經濟與社會的穩定。如果我國相關政策與補貼到位,經濟增長與居民實際收入水平未受到大的沖擊,CPI全年達到7%~8%左右的水平,應該說是社會可以接受的。控制物價的關鍵,是要防止物價持續快速上漲、形成惡性通脹預期,而不是絕對排除在全球性物價快速上漲趨勢下、中國短期內物價在一定水平高位運行的出現。
如果取GDP增長9%~10%與CPI上升7%~8%的組合目標,在當前最重要的,要講究國內相關部門政策經常的微調與協調。最終宏觀調控的效應,是取決于各項政策的協調效應,而不是單項政策的調控力度。建議全年的調控思路應是:緊貨幣、穩匯率、調價格、松財政、補窮人。
緊貨幣。面對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和物價上漲的壓力,從緊貨幣政策的方針不能動搖。但是從緊的程度應盡可能確保GDP增長9%。當前應注意:一是貨幣供應量與貸款指標的名義與實際值問題。若按去年1~11月貸款實際增長額3.58萬億元作為今年從緊政策的目標值,可以理解。但是去年PPI價格指數上漲3.1%,實際貸款增長13.3%。今年1~5月PPI上升7.4%,如果將同期貸款增長16.22%減去PPI上升7.4%,實際貸款僅增長8.82%,比去年低4.48個百分點,下降幅度約達33%,這就是為什么當前貸款增長絕對額不算太低而中小企業資金普遍叫緊的原因。二是對有利于承擔社會就業重任、有活力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要積極發展中小板、創業板、私募股權基金來加以支持,要抓緊推動,不必動輒擔心影響“奧運”等,這些也不會對當前低迷的股市形成特別的沖擊,反而是為投資者創造新的投資渠道。同樣對當前有利于中小企業融資的“中期票據”及債券市場的整頓,要講究時機與力度,應該一切以有利于解決當前經濟運行困境為出發點,處理好整頓與發展的關系。
穩匯率。2005年7月以來人民幣已累計升值近20%;對減少部分行業出口過快的效應已經凸顯,但是企業進一步的結構升級尚需一個過程,而其對經濟下滑過快的負面影響開始出現;短期?升值對抑制輸入性物價上漲作用也有限;香港NDF市場上已出現對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的分歧信號;更重要的,由于較明確的持續升值,引導市場進一步夸大了升值預期,刺激了更多“熱錢”流入,增加了實施從緊貨幣政策的復雜性和難度。根據上述諸因素,當前匯率調整的重點與目標,不應是追求匯率水平充分的市場化,而是要盡快打破市場上夸大的升值預期,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匯率調整到內定的一定水平,然后保持一段時期的相對穩定。這同時也給美元若干月后觸底反彈后的人民幣匯率調整留點空間。因為美元回穩后,要當心大批熱錢返流美國的現象出現(5月美國已凈回流606億美元)。在穩住匯率的同時,要加大外匯管理力度,抓緊改善管理制度與技術,對市場形成威懾力量。在此方面,監管部門絕對不能泄氣,盡管管理有難度,但是管肯定比不管有利于大局的穩定。
調價格。鑒于目前全球的供需失衡和國內不合理價格關系的調整壓力,將物價一步調控到位并控制在較低的水平,不僅是中國經濟與社會承受不了,世界經濟也承受不了。為此,在價格政策上應貫徹“規劃、調價、補貼、管制、輿論”十個字。即面對這一段全球性供需失衡的價格調整,中國要制定3年左右的規劃,逐年分攤調價與漲價的壓力;在油、電等調價的3年中,每季、每年調多大比例,應結合GDP增長情況,考慮將近三年的物價水平維持在一個較穩定的相對較高的水平,并低于人均GDP的增長水平;在調價過程中,為確保企業生產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不下降,財政必須予以適當的稅收支持與補貼;調價與管制并進,對部分產品仍需實行一定的暫時的價格管制;安民告示,將規劃、調價、補貼、管制和物價統計中如“翹尾”等具體實情,如實告訴老百姓,正確引導輿論,盡可能減少市場上不切邊際的分析報道與誤導的負面影響。作為政府兜底性政策,當出現通脹惡性預期時,即物價出現突然的、持續數月的兩位數增長時,即可采取在上世紀80、90年代曾行之有效的保值儲蓄手段。
松財政。面對從緊貨幣政策壓力,為防止經濟下滑過快,財政政策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是穩健的。特別是當上半年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和經濟先行指標出現下行,中國財政收入增長指標仍名列世界前茅,這意味著我國政府在壓物價、保增長中仍有相當的實力與余地。為此,要注意:
1.在繼續加大對“三農”、社會保障、自主創新、節能減排等財政投入的同時,對企業的這一輪成本壓力應給以減稅支持,盡快加大有效供給,有助控制物價。2.政府部門帶頭緊縮需求,今后兩年應維持由汶川大地震引起的縮減行政開支一定比例的做法,用于上述各項增加供給的支出。3.中國經常賬戶盈余超過GDP約10%,意味著國內節余的資源在為國外所用。目前中投公司2000億美元主權財富基金在境外運用,目標明顯,被人盯住,運用難度加大。應另辟渠道,繼續擴大發行人民幣債券購匯到國外投資,一是直接減輕國內流動性過多導致的物價壓力,二是壯大中國崛起中的戰略性實力。4.視情況變化,如果7、8月份經濟增長下落過快,可以發行赤字國債,刺激國內需求。今天的中國已不同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在GDP、財政收入增長率遠遠高于利率水平的情況下,發行少量赤字國債是無風險的。
補窮人。在物價逐步調整的過程中,繼續實施與提高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同時支持與鼓勵財力充裕的地方政府,增加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和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線。進一步調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變相進行物價補貼,穩定物價預期,擴大消費與內需。
其他經濟政策。近幾年出口貿易、勞動力工資、房地產、節能減排等經濟政策的調整,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壓物價、保增長更是當務之急。集30年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當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發生矛盾時,關鍵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間的關系。改革的力度要穩妥,當前能分步實施的措施切忌一步到位,講求部門間動態配合保大局。當前要加強對房地產市場下滑對實體經濟沖擊準確情況的調研,既要防止房地產市場價格上漲過快,也要防止房地產市場規模下滑過頭。
夏斌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
來源:人民網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