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開始快速回落。10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的GDP增長為9.9%,創下200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第三季度的GDP增長只有9.0%,較今年二季度的10.1%下降了1.1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的11.5%回落了2.5個百分點,同樣創下四年來的最低水平。統計還顯示,前三季度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比去年同期回落 3.3個百分點,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也回落了4.8個百分點。
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被許多經濟學家說成是“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金融危機”。對明年的中國經濟形勢,國內外經濟學家有各種各樣的看法,但主流都是認為明年的經濟增長率將低于今年。從對中國的影響來講,當前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與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有很強的相似性,通過對比東南亞金融危機后的中國經濟形勢,我們認為現在還很可能是本輪經濟下滑的開始,明年的中國經濟形勢可能會更加困難。
一、危機傳導具有滯后性
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運用各種“金融杠桿”不斷擠壓泰國金融市場,使泰銖大幅貶值,觸發了泰國的金融危機。隨后這一危機擴散到了所有東南亞國家,逐步演化成了一場東南亞金融危機。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僅半年時間內,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的貨幣都貶值了 30%~50%,最高的印尼盾甚至貶值了70%以上;這些國家的股市也出現大幅下跌,跌幅普遍達到了30%~60%。據有關機構估算,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 1000億美元以上,受匯市、股市急劇暴跌的影響,這些國家都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但當時中國這邊卻似乎是“風景獨好”。1997年中國經濟增長達到8.8%,而同期物價上漲僅有3%,于是許多媒體都說中國實現了以高增長、低通脹為特征的經濟軟著陸,許多經濟學家都斷言說“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影響不大”。但好景不長,到1998年,也就是東南亞國家都受完了金融危機的洗禮后,中國的經濟增長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發生了通貨緊縮。困難的突出表現就是出口受阻、內需不暢,受其影響,中國經濟經歷了連續5年的低速增長期。1998年中國經濟增長為7.8%, 1999年為7.1%,2000年為8.0%,2001年為7.5%,2002年為 8.0%,這五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長率為7.8%,遠低于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中國的經濟增長水平,更低于之后中國2003年至2007年的經濟增長水平。
所以說,雖然中國的金融還沒有完全對外開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還隔著一道防火墻,但外部爆發的金融危機遲早會透過防火墻傳到國內,只不過這之間要相隔一段時間。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延遲了1年左右,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也延遲了1年左右,因為美國是去年6、7月份大規模爆發的次貸危機,中國經濟是今年第三季度才受到的明顯影響。隨著華爾街五大投行的全軍覆沒,美國的次貸危機已演變成了全球的金融海嘯,按照我們前面的傳導邏輯,這股全球的金融海嘯要經過1年時間以后才能影響到中國。所以說,1年以后,也就是2009年第三季度前后,中國經濟還可能要面臨一輪更大的沖擊。
二、當前政府的救市舉措并不能阻擋經濟下滑的趨勢
當前媒體正在頻繁地報道各國政府的救市措施,如美國的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英國的5000億英鎊救市計劃、德國的5000億歐元救市計劃以及20國集團舉辦的全球金融峰會。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各國的救市資金總量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政府也實施了多項“保經濟增長”的措施,如10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降低存貸款利率各0.27個百分點,同時宣布暫時取消利息稅;10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再次宣布,從2008年10月30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
但東南亞金融危機后的中國經濟形勢證明,政府的救市措施并不能阻擋經濟下滑的趨勢。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1998年中國發生了嚴重的通貨緊縮。有數據顯示,1998年5月底,中國工業和商業企業的存貨達到5萬多億元,應收賬款達到16000多億元,而1998年5月中國的GDP 總量才只有1萬多億元,這樣一來企業就出現了支付問題,破產、停產、半停產的企業不斷增加。這與當前出現的企業庫存增加、產品滯銷,眾多中小企業停產、倒閉的現象極為相似。
為了走出通貨緊縮的困境,當時的朱镕基總理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比如擴大內需、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為了鼓勵人們消費還起征了利息稅。但 1998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率還是只有7.8%,遠低于中國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前的經濟增長水平。歷史證明,越是救市措施密集出臺的時候,越是經濟快速下滑的時候。
當然,我們并不是在否定政府的救市措施,只是說從政府救市措施的出臺到其作用的真正發揮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只有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政府所采取的救市措施才能真正發揮出作用來,經濟才能停止下滑,開始上行。當前還只是各國政府救市措施密集出臺的時候,而不是經濟能夠停止下滑的時候。當前各國政府的救市措施就像在給下坡的汽車踩剎車器,只能夠降低其下滑的速度,卻并不能改變其下滑的趨勢。
三、目前還沒有看到中國經濟好起來的跡象
去年的10月16日,令人難忘。那一天,上證綜合指數沖到了6124點,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普通散戶都感到非常興奮,中國經濟也顯得格外繁榮。雖然隨后股指出現了下跌,但人們普遍認為股指是在小幅震蕩!肮芍笇⒄鹗幒粚6000點的基礎,而短線資金將不斷尋找新的熱點和亮點”,這是當時許多證券機構的觀點。在北京奧運會即將舉辦的背景下,許多人都認為2008年中國股指將成功沖上8000點大關,看到萬點的也大有人在,許多老頭老太太都拿出多年的積蓄買股票、買基金。
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隨后的中國股市卻如長江之水一瀉千里,先后跌破5000點、4000點、3000點、2000點等重要關口。2008年10月16 日,也就是股指沖上6124點一周年紀念日,上證綜指跌到了1909點,一年內跌了4215點,跌幅達到68.8%。但這還并沒有到底,10月30日,筆者寫稿時,上證綜指又跌到了1763點。許多人都在迷惑,中國股市到底怎么了?奧運大背景下的中國股市為何如此大跌?
其實,這恰恰印證了一個最簡單的經濟學常識——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一年來中國股市的持續下跌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資本市場比實體經濟更先感覺到了經濟形勢的不斷惡化。去年10月股市下跌后的半年之內,中國先后出現了房地產危機、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破產增多、出口增長受阻等諸多不利局面,從今年第三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出現全面下滑。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不僅是說股市能夠預先感覺到經濟形勢的惡化,同時也是說股市能夠預先感覺到經濟形勢的好轉。如果經濟形勢要好起來,股市肯定能夠提前感覺到。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雖然上證綜指跌到了1800點以下,但還很難說是不是就跌到了底部,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沒有看到能夠支撐股指持續反彈的動力。所以說,由于股市還沒有傳出經濟形勢即將好轉的信號,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經濟形勢還不會好起來。
四、不要再抱僥幸心理
次貸危機的蔓延再次說明對市場抱有僥幸心理是極端錯誤的。在2007年6、7月間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時候,當時有經濟學家統計,美國次級貸的總規模也就是在2000——3000億美元,雖然絕對規模不小,但相對于美國每年超過12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說,所占比例不過2%左右。于是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美國完全可以從容地化解次貸危機,各國政府和金融機構也都未作有效防范。
但一年之后,美國的次貸危機不但未能從容化解,反而躍出了美國國境,演變成了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危機不僅嚴重沖擊了美國的經濟,使曾經風光無限的華爾街五大投行全軍覆沒,歐洲、日本等其它發達國家也深受其害,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也出現快速下滑,冰島、巴基斯坦甚至還傳出了國家即將破產的消息。有消息稱,目前全球股市下跌所造成的市值損失已超過6萬億美元,而且金融危機還有向實體經濟蔓延的趨勢。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明年中國的經濟形勢可能會更加困難。對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我們千萬不能再抱有任何僥幸心理,一定要采取切實措施積極應對,否則將付出更為沉痛的代價。我們覺得,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寧可估計地嚴峻一些,防御過頭總比防御不足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