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通過及時推出的積極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的宏觀政策,我國成為率先從“大衰退”中走出的重要經濟體。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及經濟運行所呈現的趨勢,2010年我國經濟將進入一個十分重要的結構轉型和政策調整期。綜合來看,未來一年我國宏觀經濟走向將凸顯三條主線:宏觀政策的正常化復歸、經濟結構的調整、后危機時代的全球化視角。
2010年我國經濟走勢的三條主線
一、政策主線:經濟復蘇與宏觀政策的正常化回歸 在2009年我國以超常規刺激計劃實現經濟復蘇之后,2010年將是我國經濟經過危機沖擊觸底、進入新一輪經濟上升周期的起點。因此,觀察2010年宏觀經濟走向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宏觀政策的正常化,即從危機應對時期的超常規刺激政策中平衡退出、向正常化回歸。“正常化”與“退出”意味著宏觀政策將從超常規狀態,通過適當的時間窗口、政策工具、退出渠道與節奏,逐步回歸到正常宏觀經濟環境下所需要的正常化政策。這條線索會成為觀察2010年我國宏觀經濟的一條主線。 在宏觀政策正常化的主線下,需要重點把握的主題有三個:信貸投放、通脹預期管理、非政府市場需求。 (一)信貸投放 在間接融資占主導的融資結構下,信貸始終是觀測我國宏觀經濟正常化的重要指標之一。信貸投放是2009年危機應對政策基調下最突出的政策,也是影響金融市場最為顯著的經濟變量。 2009年的信貸增長對我國經濟應對危機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然而,如此高速的信貸投放是難以為繼的。在宏觀經濟回復到正常狀態后,宏觀政策的正常化就必然涉及信貸投放的調整,適度寬松同樣需要強調寬松的“度”。就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而言,2009年應對危機時主要強調寬松,但在2010年宏觀經濟正常化的過程中必然要強調“適度”。按照經典的貨幣數量方程式,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下,貨幣信貸的增長速度應由三部分組成:GDP增長率、通貨膨脹水平、適度的增長空間。依此推斷,如果2010年我國經濟增長回到9%~10%的正常水平,通脹也回歸至2%~3%的理想范圍,再預留3%~5%的適度寬松空間,那么2010年貨幣信貸增速將保持在17%~18%左右,新增信貸投入大概在7萬億~8萬億之間。雖然銀行信貸有明顯的減弱趨勢,但2009年和2010年兩年合計信貸規模在歷史上仍處于高位水平。 (二)管理通脹預期 從理論研究看,2010年是否需要管理通脹預期曾一度有分歧。一種觀點強調2010年的通脹僅僅是預期,包含1%左右的翹尾因素和預留的一部分新漲價空間,大致測算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水平也只有3%左右。因此,這類觀點認為提出管理通脹預期過于超前,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復蘇。然而,從通脹的預警指標選取看,無論是宏觀決策還是金融市場投資決策,CPI和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預警性都是值得懷疑的,很大程度上它們并不是判斷通脹的良好指標。從我國經濟運行的歷史經驗觀察,明顯的通貨膨脹形成往往需要具備三方面因素:其一是實體經濟需求的大幅增長;其二是信貸投放的高速增長;其三是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目前投資已大幅增長,信貸投放增長也非常快,所以2010年的物價水平受農產品影響將會非常大。因此,管理通脹預期的基調反映了決策的超前性,同時也可視為宏觀政策正常化的一個重要觀察指標。 (三)培育非政府的市場需求 宏觀經濟政策正常化需要關注的一個政策著力點是培育非政府的市場需求,降低對政府投資需求的過度依賴,從根本上防止二次探底。以2008年底4萬億財政支出計劃為代表,通過強有力的財政刺激,我國經濟從危機中迅速企穩復蘇。然而,從推動經濟復蘇的動力看,政府投資推動依然主導了復蘇進程。因此,未來我國經濟的前景本質上取決于政府主導的短期刺激增長能否順利轉化為市場主導的可持續增長,而宏觀政策的重中之重則在于培育非政府的市場需求。關于激發市場需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很多領域做了重要部署。首先,為刺激政府之外的企業投資,并防止大型壟斷企業在一般領域的過度擴張,中央要求清理大中型企業與中小民營企業之間不公平法規,構造一個平等競爭的氛圍,同時要求降低一些高門檻行業的政府管制,使市場流動性有一個順暢的投資渠道;其次,鼓勵民間消費。
二、結構主線:我國正處于一個新的結構調整轉折點
在特定意義上,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表現為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本質上卻是對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沖擊,凸顯的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壓力。因此,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后危機時代我國經濟正處于一個新的結構調整轉折點,即轉向一個新的增長動力結構,而全球金融危機則成為轉換的起點和機遇。 總體而言,未來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方向將圍繞三個視角展開:我國經濟從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帶動的增長模式轉為消費、投資和出口均衡帶動的增長模式;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的增長轉變到依靠一、二、三產業協調帶動的增長;從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型增長轉為主要依靠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來推動增長。從這三個結構調整的方向來觀察,未來我國經濟存在很多新的機會。 (一)城市化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切入點 從應對危機一年多來的實際經驗看,加速推進城市化進程已成為我國擴大內需的重要切入點。按照國際慣例的統計口徑,2008年底我國城市化率為45.7%,這一水平不但明顯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也顯著低于東亞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因此,未來我國城市化空間巨大,城市化的推進也將成為我國經濟下一階段增長的重要動力之源,對調整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發揮積極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城市化進程也為評估我國結構乃至發展趨勢提供了一個新的參照系。目前,許多資源行業被認為存在大量產能過剩,或者從短期周期波動看,這些行業在未來一兩年將會出現過剩。然而,如果把分析視角放到城市化的背景下,考慮到城市化帶來的巨大資源需求,則未必會得出產能過剩的結論。 總之,加速城市化,已成為我國應對危機很重要的一個政策亮點,同時也會繼續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和擴大內需與結構轉型的重要動力。考慮到我國未來10~20年會進入老齡化社會,在老齡化社會到來之前快速推進城市化,使未來這段時期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為關鍵的時期之一。 (二)消費增長正處于轉型拐點 在結構轉型的壓力下,消費的重要性得到廣泛關注。從發展趨勢看,我國在當前經濟結構的轉型中擴大消費,也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拐點。200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幅度估計超過15%,接近20年來的最高水平,顯示了危機時期我國消費的巨大潛力。 (三)區域結構調整:我國區域增長格局開始呈現積極變化 區域經濟結構對觀察我國經濟的未來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應對時期,我國的區域增長格局開始呈現積極分化,區域多元化格局明顯增強了我國應對危機和吸收沖擊的能力。從2009年的增長格局看,中西部地區的復蘇強度和速度都明顯高于沿海發達地區,沿海地區的經濟結構決定了這些地區不得不承受來自結構轉型和金融危機的調整壓力。相比之下,在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的支持下,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狀況正在出現明顯好轉;同時,危機之后東部地區的部分產業也正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這兩方面因素使銀行信貸隨中央的投資項目轉移到了中西部。所以,2009年全國信貸投資前十名的省份中,中西部地區占了相當比重。
三、國際主線:后危機時代的全球化視角
從現在的演變趨勢看,一國的消費和儲蓄結構很難在短期內改變,加之消費金融的發展,美國居民的儲蓄率完全恢復到10多年前并不容易。從最新數據看,美國居民儲蓄率在2009年上半年達到7%之后又重新回落到4%~5%之間,而2010年美國市場的主流預測也表明這一數字會進一步下降到3%~3.3%之間。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美國消費者會動用一部分儲蓄消費,而我國出口可能會出現超預期恢復。
綜合以上三條主線,總體上,2010年是我國經濟增長較為溫和的一年。具體而言,它將是我國宏觀政策逐步回歸到正常化的一年,也將是經濟結構重新調整和布局的新起點,還將是我國全面參與全球游戲規則的新開始。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