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推行節能減排的熱潮中,與大規模興建的新能源項目相比,節能行業還不是資金投入的重點,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企業,都不樂意把錢花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節能減排上。但節能行業未來存在巨大市場預期,卻成為當前社會和市場的普遍共識。被視為“第五產業”的節能產業市場真的已經失靈?要推動市場擴容只能倚賴政策之手?
供需失調節能市場“失靈”
市場經濟時代,供需被看做是最重要的杠桿。市場將會透過產品、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產生相互作用,進而達成市場自我平衡的效果。但這一理論對于節能行業來說并不奏效。盡管節能環保被譽為意義非凡的綠色產業,但從目前來看,如果這個產業背后沒有政府強制性的推進措施,還很難通過供需這一市場經濟杠桿達到有效開掘。
有權威統計表明,建筑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的直接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40%,因此住建部前幾年就大力提倡推廣“四節”建筑,即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但由于各地未出臺相關跟進措施,沒有制定出住宅建設的強制性能耗標準,所以多數人還是延續“泥水匠”的老一套工藝。而據該行業業內人士反映,某大型集團住宅產業化工藝及產品年出口額達到5000萬美元,該工藝比傳統建筑業節材20%、節水60%、節能65%,縮短施工周期2/3以上。雖然在國外很受歡迎,但是在國內市場推廣卻很慢。
“節能這一概念在政府機關比較流行,聽說領導干部如果不提節能,就會顯得不入流。但是,節能環保市場目前來說還是一個市場失靈領域。”中國節能協會高級工程師蔣蕓認為。
事實上,這種說法并非空穴來風。在部分企業看來,節能減排看上去還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投入大筆錢進去,充其量只是為環境做出貢獻而已,但這并不符合企業追求利益的正常目標。在短期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無論賣方開出多大的價格、技術、服務和回報等方面的優惠,都很難引起買方的重視。企業自身也不太可能把節能減排的目標放在第一位。
“企業領導考慮的是最直接的利益,而節能減排帶來的效益可能需要3-5年才會顯現,他們更愿意看到‘實打實’的業績,把企業資金用在擴充規模、擴充資產上面,而不是每年能節省下多少水電等能效上。”蔣蕓說。
商人逐利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但是“節能領域不能盈利”這一觀點也亟待改變。值得關注的是,越用越少的石化能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處于絕對主導的位置,且能源價格不斷走高的趨勢也將不可避免,這就使得能效控制無疑會成為未來制勝的關鍵。
節能產業各資本布局不均衡
雖然節能環保領域涵蓋的范圍尚未明確,但從廣義的概念上理解,這一產業可謂“錯綜復雜”。該領域是一個跨產業、跨領域、跨地域,與其他經濟部門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新興產業。具體而言,節能環保涉及的領域包括有工業設備領域的節能減排改造、建筑節能、節油及石油替代、節能照明、污水處理等。僅就建筑節能領域來說,目前就很欠缺發展所需的有力助推因素。
不過,節能產業的市場預期卻被普遍看好。由中國工程院和國家環保總局牽頭的《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提出,“‘十二五’末期環保產業產值將達到 2萬億元”。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秘書長駱建華更是給出了令人驚訝的數據,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預計達到5.3萬億元。據國際節能環保協會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將超過1萬億元,占GDP 3%以上,而到2020年,該產業將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且未來中國節能環保產業將繼續保持12%-15%的年均增長速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也曾表示,我國實施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當中,有2100億元用于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
據了解,今年央企以500億元資產規模組建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后,節能環保市場基本涵蓋了國資、民資、外資這三大類企業。一家知名民企相關高層告訴記者,央企背景硬、資金足,上的大多數是大項目,比如電解鋁、冶金、煉鋼這類高耗能企業的節能項目等,這些大項目都被他們控制。外資則憑借技術優勢,能上一些較好的項目。而處于資金弱勢的民營企業,大多拿到的是小項目,如賣節能產品等。但是該人士認為,央企在理念上比不上外資和民資。“民營資本具有轉向快、靈活,以及市場應變能力強等特點,這就使得民資在節能行業更容易獲得盈利。”蔣蕓分析。
據蔣蕓介紹,“十一五”國家的節能補貼力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例如一個做節能減排的高耗能企業,一噸標煤的補貼幅度達到200元到250元,而對于一些節能服務公司,國家采取了“中央補240元+地方補60元”的政策。銀行方面也更加支持這些企業的貸款申請。
“目前給民資的政策補貼并不到位。”在北京海林節能設備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總監黃琨看來,“我們在節能領域的很多項目類別里可以稱得上是先行者,但補貼上卻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拿到,實際情況是大家都做節能,給誰都一樣,所以自然是關系近的先拿到。而貸款方面的額度一般也就在2000萬元以下,相應的措施也很嚴格。”黃琨稱:“我們上的項目基本是幾百萬元的小項目。對于不能籌措到足夠的資金來獲取大項目頗感遺憾。”
企業重眼前回報輕長期效益
種種數據表明,節能環保產業的市場規模空前之大。不過市場人士普遍反映,蛋糕雖大,做起來卻不易。
上述知名民企負責人表示,“雖然投入節能環保產業的資金對大企業而言比重不大,但大企業的投入熱情并不高,很少有人愿意去做。我們曾想給某個大型油企在北京的20多個樓宇做節能項目,但到目前為止投入幾百萬元,只有一個樓上了節能項目,這些樓宇全部加起來大概需要投入4000萬元。但是企業似乎算不過這筆賬,總考慮到投入多少就該馬上賺多少。因此這些企業經常以資金批不下來為由拒絕投入,但實際上初期的成本投入在幾年內就能成功回收,一個企業樓宇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可能有幾十年,這樣算下來,其實是賺了”。
據黃琨介紹,單就北京建筑節能領域的總規模大概就能達到6000億元。近年來北京的建筑面積大概以4500萬平方米的速度在上漲,而每平方米節能投入大概在200多元,如果把這些都納入到節能環保當中,達到上述規模根本不是問題。而目前情況是,市場只被挖掘了3%-5%左右,且現在基本上做的是帶有強制性因素的項目,比如需要這兩年內完成的3000萬平方米老房子的改造項目。對待這些80年以前的老房子,政府在推進抗震加固的同時也給這些老樓做了整體保溫。當然還有學校、醫院項目。
除了這些國家在做的項目,老百姓卻很難把錢投在節能產品上。這種困擾不止存在于民資,即便全球500強企業的施耐德電氣也有這方面的隱憂。因為看重中國節能減排領域的大好前景,施耐德電氣很早就開始布局中國市場。但是該公司中國區總裁朱海卻對近來新推出的EcoStruxure能效管理平臺的普及有所擔憂,他說,“施耐德電氣如今如此高調地宣傳,就是希望更多人認識到,能效管理帶來的不僅僅是綠色環保,也可以帶來切實的收益”。該公司吳江洪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也說道,“關鍵還是節能理念要發生改變”。
政府強制推進節能業發展
事實上,國家不斷強化節能減排領域推進的意圖十分明顯。2007年,國務院印發的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曾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并通過建立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將節能減排指標完成情況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作為政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和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除此之外,政府還對高能耗、高排放企業規定了硬性的減排目標,并同時主動進行采購。如之前發布的《財政部、發展改革委關于調整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的通知》所涉及的產品及企業就頗為廣泛,從電視機、計算機到打印機、顯示器;再從空調機、電熱水器、便器、水嘴到雙端熒光燈、自鎮流熒光燈等產品都被確定為政府強制采購節能產品。而該份強制采購產品清單包含了292家企業的10239個產品型號/系列。
即便如此,目前的市場狀態還不能讓業界滿意。而為了保GDP、保增長地方政府上馬大項目不說,對于新技術推廣的態度也比較保守。
8月3日,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中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不降反升。作為“十一五”規劃的重要約束性指標,中國單位GDP能耗5年要下降20%左右。這意味著,今年下半年短短6個月要完成6%以上的降耗任務,而去年全年也才下降了3.61%。
面對這樣的大趨勢,一些并不曾涉足節能領域的企業卻開始加速布局環保企業。以電力系統自動化、信息化為主業的東方電子公告宣布出資3250萬元,與北京誠信天宏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北京東方天宏節能環保有限公司。而在此之前,照明業的龍頭企業佛山照明也宣布投資節能產業。該公司上周與美國 Bridgelux(普瑞)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就LED項目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欲形成新能源、節能產業“雙輪驅動”的產業布局。
專家分析,提前布局可謂搶占先機。早做準備,等市場變得順暢的時候,就能以更先進的技術理念以及經驗立足。而一位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現在是明知道大蛋糕擺在這兒,卻只能隔著玻璃干看,說的夸張點兒,現在的市場開發也遠沒有打開”。
產業做強尚需政府市場合力
雖然從目前來看,政府需要加大力度來矯正人們對節能行業的觀念,但從長遠來看,國家更想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使小企業做強做大,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優勝劣汰和產業優化。蔣蕓介紹說,民企目前的狀況是太小而不是太少。
而從大背景上來看,我國做出了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雖然現在已經大體完成了20%的目標,看起來進展喜人。但是朱海卻表示,真正的硬仗是剩下的這20%-25%。前期,中國通過淘汰落后小產能很快就完成了目標,但是之后的目標就不能通過這種簡單的方式達成了。只有通過更多更好的技術來提供助力才能達成。
“未來5年內樓宇和用戶端板塊可以帶來最快的收益,預計二氧化碳的減少量中將有50%來自于這兩類投入。”施耐德方面認為。
民營企業也準備在這些領域打算大展拳腳。“我們在樓宇能效控制方面經驗豐富,而通過程序管理、管網、末端的節能甚至可以達到65%的水平。”黃琨告訴記者,很多民企之前是給外資做外包,或者是從央企出來的人單干,所以在技術和理念上并不輸于外資或央企。
企業如何在未來市場脫穎而出?黃琨認為,“民企要多條腿走路,比如我們以前是做設備的,出口產品占公司40%的比重,而銷售占了另外的40%,剩下的則是提供節能服務。目前公司也不斷布局境外市場,包括山東、東北、新疆、河北等地來擴大自己的影響”。盡管目前的節能市場夠大不夠熱,企業還是要通過提升技術、提升管理來占得先機。
對于未來節能產業的發展,諸多業內人士明確表示,政府還應該加大強制力度。蔣蕓認為,引導是一方面,還需要加強控制和管理。政府可以通過賞罰分明的政策,提高企業的積極性。對于做了節能減排的企業要按標準補貼,對于沒有做的就應該適當懲罰。同時,社會的認知也很重要,因為節能減排不僅是塑造形象的工程,還應該認識到,從一個節能減排服務的全生命周期來看,帶來的長期效益是非常可觀的。
對于強制性的減排目標,甚至有專家建議,“大型高耗能產業目前都有限制,但是私企卻還沒有。所以未來民營企業應該有‘民營目標’,甚至個人應該有個人目標”。雖然這種觀點看起來有些激烈,但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呼吁社會各界投入節能產業,這其中就包括民資、國資、外資甚至是個人。
曾有學者表示,節能環保產業應該列為繼“知識產業”之后的“第五產業”。而未來,節能環保能否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或許還將更多依賴于強制性手段的介入和社會理念上的根本性轉變。
來源:北京商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