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我國除了繼續在內部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商品出口之外,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進一步推進部分行業的國際化,通過“走出去”的方式來轉移過剩產能。
發達國家解決產能過剩的歷史經驗,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自我消化是吸收過剩產能的傳統途徑。
西方國家步入工業化階段,經常發生產能過剩。傳統上,通過自我限產或淘汰落后產能的去存貨化一直是自我調整的最主要途徑。
在經濟波動周期由上行期向衰退期轉化的初始階段,社會總供給明顯大于總需求,伴隨存貨同比的持續顯著上升,企業開始選擇減少產能利用率,意味著經濟進入去庫存化階段,經濟衰退也由此進入深化期。這種自循環消化模式歷時長久,并會給經濟帶來劇烈痛楚。
如,1929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比1920年提高了53%。就在一些新興產業欣欣向榮的時候,一些傳統產業已出現嚴重的生產過剩。生產過剩引發了極具破壞力的經濟危機。到1932年,美國工業生產縮減一半左右,至少有13萬家企業倒閉,而整個工業生產則退回到1905到1906年的水平。
第二步,商品輸出成為疏導國內產能的初級形式。
工業產能的不斷擴張,驅使西方國家為商品尋找新的外部市場。商品輸出最早源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西方國家向外國殖民地傾銷工業品。二戰后,以商品輸出為主的國際貿易得到空前發展。從1948年到1973年,世界出口貿易量的年均增長率為7.8%,超過同期世界工業生產年均6.1%的增長率。工業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從1953年起一直超過初級產品所占的比重。
隨著商品輸出程度加深,西方國家對外依存度也不斷上升。但依賴商品輸出的做法容易受到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更容易招致貿易保護主義的損害。如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各國為了轉嫁危機,緩和國內的失業,都高筑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以鄰為壑。其間國際貿易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世界出口貿易量年平均增長率只有2.4%,低于同期世界工業生產2.9%的年平均增長率。
第三步,資本輸出成為減輕產能過剩的戰略選擇。
隨著生產力提高和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西方國家對外消化過剩產能的途徑也逐步由單一的商品輸出改變為資本輸出與商品輸出相輔相成的模式。從類型上看,資本輸出可分為借貸資本輸出和生產資本輸出。
二戰后的“馬歇爾計劃”是利用借貸資本輸出消化本國產能的經典事件。1948到1952年,美國通過給予西歐高達131.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鎖定了歐洲的后續采購方向,成功地將信貸援助轉化為商品輸出,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生產資本輸出主要體現在大規模海外投資,向海外轉移產業。通過大型跨國公司將生產過程分解至世界不同國家,形成生產的全球化。在這過程中,全球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產業調整和轉移。
從西方國家的經驗可看出,產能輸出是疏導國內過剩產能的重要途徑。在產能輸出過程中體現了下述特性:
首先,產能的國際轉移體現了明顯的層次性,即由商品輸出到生產輸出再到資本與技術輸出。其二,進行轉移的產業具備比較優勢,一般擁有相對獨立的技術和品牌,或者生產具有相當規模,或者能帶來額外效益。其三,產業轉移總體呈現逐級梯度轉移特征,即產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從新興工業化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從發展中國家轉移到落后國家。其四,產能的轉移并不意味著利潤轉移。發達國家控制核心技術和品牌經營等高利潤環節,而將越來越大比例的低利潤制造能力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其五,轉移周期不斷縮短。20世紀90年代以后,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各國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國際產業轉移進程加速。
現在,從全球來看,產能過剩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國別不平衡。中國企業如何疏導過剩產能,可以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其中,采取“走出去”的辦法,通過國際產業轉移,也是一條疏導渠道。但“走出去”不能一概而論,也不是包治百病!白叱鋈ァ钡膮^域、行業、方式,既要遵循國際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又要結合我國國情。
從行業來看,無核心技術、無品牌、專利的行業,產業集中度低、涉及大量就業、面向大量中小企業的行業,不應成為轉移的重點。轉移的重點應選擇能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的行業。在方式選擇上,應允許各類企業根據自己的經營狀況和行業特點,積極利用各種方式對外布局。
來源:上海證券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