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是構建新型煤炭工業體系,實現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時期。到2015年,我國要形成10個億噸級、10個5000萬噸級特大型煤炭企業,全國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75%以上,千萬噸級煤礦達到60處。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四省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四大煤炭主產區,其煤炭基地建設和發展狀況決定著我國煤炭工業發展的進程。本期專題整理了上述四大煤炭基地目前煤炭市場現狀和“十二五”期間煤炭產業規劃供廣大讀者參考。
四省區煤炭市場展望
內蒙古
內蒙古煤炭工業在“十二五”期間主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點:(一)積極推進煤炭生產企業兼并重組,培育發展大型煤炭生產企業內蒙古煤炭工業在“十二五”乃至今后一個時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關系到能源供給安全。有鑒于此,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決定用3年時間完成煤炭生產企業的兼并重組。到2013年底,地方煤炭生產企業數量將控制在80~100戶以內,煤炭生產企業最低生產規模為120萬噸,生產規模在120萬噸以下的煤炭生產企業全部退出市場。形成1~2戶億噸級、5~6戶5000萬噸級、15~16戶千萬噸級的煤炭生產企業,形成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煤炭生產企業20戶。“十二五”末期,內蒙古全區原煤產量控制在10億噸,其中年生產能力120萬噸及以上井工礦、300萬噸及以上露天礦占總產能的70%。(二)積極推進走出去戰略,逐步擴大境外資源利用程度鼓勵和支持大型煤炭生產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利用好俄蒙兩國的資源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是內蒙古自治區擴大沿邊開放的重要政策措施。經過幾年來的大力推進,內蒙古與蒙古國的煤炭進出口貿易實現了零的突破,有了質的飛躍。今后還將大力發展雙邊貿易,繼續推進走出去戰略,逐步擴大境外資源利用程度。
蒙古國毗鄰內蒙古,現已形成煤炭交易口岸3個,分別為阿拉善盟策克口岸,巴彥淖爾市甘其毛道口岸,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口岸,正在建設的煤炭交易口岸1個,為包頭市達茂旗滿都拉口岸。
(三)煤炭外運成為煤炭“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根據規劃,內蒙古煤炭外運的通道也將大擴容,以提升蒙煤外運能力,從而釋放當地產能。到2015年,從內蒙古烏蘭察布到通遼的集通線運力將從2010年的1500萬噸提升到3500萬噸,而“十二五”將建成蒙冀線,將貢獻運力4000萬噸。
同時,神華的朔黃鐵路運力也將從2010年的1.6億噸提升到2.5億噸,從山西長治到河北邯鄲的邯長線運力也將從1500萬噸提升到6200萬噸。而長治恰是潞安環能所在地。
另外,“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也將煤炭運輸通道建設作為重點之一。該規劃規定:建設蒙西地區至京唐港曹妃甸港區,晉中南地區至山東沿海港口的西煤東運通道。規劃建設蒙西等能源基地至湖北、湖南、江西等中部地區的北煤南運新通道。優化完善煤炭運輸系統,煤運通道能力達到約30億噸?梢,內蒙古煤炭外運和山西煤炭外運是其主要內容。
山西
山西省到2015年,煤炭礦井數量控制在800處左右,單井生產規模達到120萬噸/年以上,產業集中度大幅度提高。
到2011年年末,形成3個億噸級和4個5000萬噸級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大集團煤炭產量占到全省的75%以上。到2015年,大集團煤炭產量達到全省的80%以上。
(一)加快關閉小礦和兼并重組,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按照山西省兼并重組規劃確定的礦井控制指標,加大關閉小礦和兼并重組力度。各市政府作為兼并重組的責任主體,要按照山西省的統一部署,加強領導,科學組織,采取措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本地區關閉小礦和兼并重組任務。
(二)推進大基地大集團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根據國家晉北、晉中、晉東三大煤炭基地總體規劃,加快建設煤—電—路—港—航為一體的晉北動力煤基地,煤—焦—電—化為一體的晉中煉焦煤基地。積極培育大同煤礦、山西焦煤、平朔煤業、陽泉煤業、潞安礦業、晉城煤業、山西煤銷等企業成為億噸級和5000萬噸級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加大煤炭資源勘查力度,為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三)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礦井現代化水平國有重點煤礦要積極采用世界先進技術裝備,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自動化、智能化礦井。地方煤礦及兼并重組后的煤礦要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建成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在薄煤層礦井推廣使用刨煤機或連續采煤機,在急傾斜煤層礦井推行機械化采煤技術。積極推廣連續牽引車和無軌膠輪輔助運輸,努力提升井下運輸水平,實現煤炭運輸連續化。
(四)堅持安全發展理念,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堅持“以人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樹立“安全就是政績”的執政觀,處理好安全與生產的關系。加大煤礦安全投入,提高安全裝備水平,增強礦井防災抗災能力。全面開展安全整治,強化現場管理,突出抓好礦井瓦斯治理、防治水、綜合防塵等重點環節、重點系統、重點部位的管理,建設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地方各級政府和煤炭企業要落實好兩個主體責任,切實將各項安全措施落到實處。
(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延伸煤炭產業鏈要樹立“大煤炭”觀念,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鼓勵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合作,推進煤電一體化建設進程。鼓勵煤炭企業和煤化工企業合作,大力發展煤制化肥、煤制油品、煤制天然氣、煤制甲醇及深加工等以煤為基礎的產業。加大煤矸石和礦井水的綜合利用,實現礦區清潔生產。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快煤炭企業轉型。
(六)認真解決問題,實現礦區協調發展加大煤炭資源型城市結構調整力度,切實改變產業結構初級化、單一化問題,努力實現城市轉型發展。正確處理煤炭開采與礦區生態環境保護關系,加大采煤沉陷區治理,加快棚戶區改造,切實提高煤礦職工生活水平。
陜西
(一)煤炭產能將大幅增長,穩定供應保障能力將顯著增強將穩步提高煤炭開采水平和生產能力,按第四代礦井標準建設陜北大保當、小保當、小紀汗、西灣等一批大型千萬噸的現代化礦井群,深入推進渭北老礦區挖潛改造,加快彬黃西區建設,不斷提高煤炭產能,到“十二五”末形成6億噸的煤炭產能。其中,陜煤化集團將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將主導行業發展全省將以陜煤化集團為主,通過重大項目建設和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形成2~3個年產億噸級、3~5個年產千萬噸級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其產量將占到全省的60%以上。新建礦井將以120萬噸/年及以上高產高效現代化礦井為主;榆林地區煤礦企業規模將達到300年/萬噸以上;延安的關中地區煤礦企業規模將達到120萬噸/年以上;煤炭企業數量將減少到120家。行業集中度和自律能力將大幅提高。
(三)鐵路運輸瓶頸制約有望緩解,煤炭調出量將逐步增加“十二五”期間,陜西將在“兩縱五橫四樞紐”基礎上構建“兩縱五橫八輻射一城際”鐵路網絡,建成通江達海的客運專線、增密成網的鐵路干線和擴容增量的能源通道。5年投資約2000億元,新建鐵路2500千米,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6000千米,復線率、電氣化率分別提高到65%、75%左右。隨著鐵路外運能力的增強,陜西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將充分發揮,預計到2015年全省煤炭調出量將達3億噸以上。
(四)隨著煤炭市場化改革的深入,煤炭價格市場化機制將逐步建立隨著煤炭上下游產業的加速融合、煤電路港一體化的快速發展,煤炭流通機制和交易模式的不斷創新,煤炭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由供需雙方自主銜接、自主協商、自主定價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煤礦安全和礦區生態環境補償成本的煤炭價格形成機制將逐步建立。
陜西的煤炭市場價格將成為蒙西、新疆、甘肅、寧夏等煤炭東出、南下的重要參考。
河南
河南在煤炭資源整合結束后,預計2012年產量將達到2.3億噸,產銷將基本平衡。但是河南作為煤炭大物流省份的定位,規劃建設了豫西、豫北、豫南三個煤炭儲備基地。
(一)建設河南煤炭儲備基地的優勢1.區位優勢。河南地處中原,位于中國內地的偏東南,與東北除外的其他經濟區域相鄰,經濟發展水平在國內居中,是從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到西北部經濟欠開發地區過渡的中間地帶,煤炭資源輻射全國,是全國的中心“煤倉”。
2.交通優勢。河南是全國最重要的陸路交通樞紐之一,擁有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相結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全國交通的“心臟”,交通優勢十分明顯。
3.資源優勢。河南是目前國內煤炭生產大省之一,由于我國煤炭資源分布靠近北部和西部,到達南方的汽車運輸距離太遠,受鐵路運能“瓶頸”制約煤炭資源無法較快投放市場。而河南地處中原,臨近山西、陜西煤炭大省,山西、陜西進入河南的煤炭資源除擔負本省資源能源需求外,還擔負著華中、華東等其他省份的資源能源供給,使煤炭資源供給能夠輻射全國。
(二)建設河南煤炭儲備基地的意義1.有利于煤炭市場穩定。近年來,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煤炭調控政策,放開煤炭價格,引入競爭機制,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進行煤炭資源戰略儲備可以有效的平衡煤炭市場價格,對于解決煤電矛盾、促進良性的供需機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2.有利于保障電煤供應。近年來,由于經濟發展對煤炭需求日益增加,全國煤電供應矛盾日益凸顯。進行煤炭戰略儲備,可以保障電煤的穩定供應,大大減輕政府保供協調壓力。
3.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進行煤炭戰略儲備,不僅可以緩解應急狀態下的供應壓力,而且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三)河南煤炭儲備基地的規劃1.豫西煤炭儲備基地。豫西地區臨近山西、陜西、內蒙古和甘肅、青海等,是一個新興煤炭、焦炭集散地。
2.豫北煤炭儲備基地。豫北緊靠產煤大省山西,煤炭資源流量大,品種多,運距近,臨近有國家大型沁水煤田、晉城無煙煤集團和潞安礦業集團,煤源充足。
3.豫南煤炭儲備基地。豫南煤炭儲備基地是以國投煤炭有限公司為主體在南陽宛城區建設的煤炭儲備項目,預計年實現1000萬噸的煤炭集配、銷售目標。
四省區煤炭市場現狀
內蒙古
截至2010年底,內蒙古全區551處礦井中一企一礦的企業有309戶,500萬噸以上規模的企業占企業總數的6%,30萬噸規模的企業占33%。因此,內蒙古需要培育一批產值超百億、發展可持續、供給有保障、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強的大型和特大型煤炭生產企業。
大型煤炭生產企業在技術管理、安全防控、生產經營等諸多方面,內蒙古具有與政策要求、市場需求相適應的體制和機制,將大型企業的技術、人才和管理等優勢植入中小企業,可實現對煤炭生產經營的有效調度和均衡調控,確保煤炭產運銷的有效銜接。
另外,內蒙古以煤為基礎,多元發展,實現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是煤炭工業的發展方向。大型煤炭生產企業利用管理、資金、科研、人才、抗風險等方面的優勢,在煤電、煤電冶、煤化工等產業進行延伸,可改變目前較為單一的產品結構,可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為煤炭生產企業的多元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山西
山西省已經在煤礦重組和兼并上取得重大進展。通過合并兼并小煤礦和產業重組,到2011年,全省礦井數量減少到1000處,礦井單井生產規模達到90萬噸/年以上。
其實這種煤炭資源的整合與企業重組將會對煤炭產業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另外,由于煤炭行業長期受計劃經濟模式影響,產業集中度低仍是當前我國煤炭工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除去煤炭資源整合與淘汰落后產能對環境生態的保護和恢復作用外,對于做大做強山西煤炭產業,實現安全生產,建立新型的清潔的煤化工產業,增強對煤炭市場的控制力和抵抗市場風險有重要的作用。各企業的聯合,尤其在產能釋放上的統一,有助于調節市場上煤炭資源的供給量,并取得對煤炭價格的干預作用,使之在合理的價位變動,進而增強對市場風險的抵抗性;同時,實施煤炭資源的重組,對于淘汰落后產能,實現資源節約和有效利用,促進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提升煤炭產業鏈,進行安全生產有重要作用。同時,從長遠來看,完成煤炭資源的整合,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煤炭企業,對日后開發和利用國際資源有重要作用。
陜西
陜西煤炭預測總儲量為3845億噸,已探明儲量為1700億噸,居全國第三。在國家規劃建設的13個大型煤炭基地中,陜西有神東、陜北、黃隴3個基地。
陜西全省主要有五大煤田,集中在陜北、渭北、彬黃地區,以低灰、低硫、高發熱量為特色。其中,灰分小于10%、硫分小于1%的優質煤炭資源達811億噸,占全國探明優質煤炭儲量的47%,居全國之首。
陜北的神府煤田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是世界上少有的優質動力煤、氣化煤;彬黃礦區為優質環保型動力煤、氣煤和弱粘煤。
陜西煤炭工業仍存在一些問題:
1.煤炭資源整合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行業集中度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2.礦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環境治理保護的難度和壓力較大。
3.渭北老礦區資源接續、產業轉移、富余人員安置等還需進一步探索實踐。
4.近期鐵路運輸瓶頸制約依然嚴重,煤炭東出、南下的通道能力不足,陜北地區尤為嚴重。
5.煤炭資源的深度轉化、綜合高效循環利用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產業鏈條還需進一步延伸。
河南
“十一五”時期,河南在全國定位是產煤大省、煤炭調出大省,原煤產量一直居全國前列。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河南煤炭經濟效益不斷好轉,行業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為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2008年河南省以國家建設大型煤炭基地為契機,提出了統籌煤炭開發、統籌煤炭工業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的思路,在全省煤炭企業開始煤炭資源整合工作,466處小煤礦全部整合到骨干煤炭企業,全省煤炭企業數量由原來的500家減少到31家,煤炭產業集中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據行業統計分析,2011年1~7月全省煤炭產量1.1億噸(其中,國有9000萬噸,地方2000萬噸),預計河南全年總產量2億噸,山西、陜西等省份調入量預計在8000萬噸,可用資源量預計2.8億噸。預計2011年全省需求量約2.3億噸,河南全年煤炭調出量5000萬噸左右,主要是洗精煤、塊煤、市場煤和少量電煤。
山西
山西省到2015年,煤炭礦井數量控制在800處左右,單井生產規模達到120萬噸/年以上,產業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到2011年年末,形成3個億噸級和4個5000萬噸級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大集團煤炭產量占到全省的75%以上。到2015年,大集團煤炭產量達到全省的80%以上。
(一)加快關閉小礦和兼并重組,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按照山西省兼并重組規劃確定的礦井控制指標,加大關閉小礦和兼并重組力度。各市政府作為兼并重組的責任主體,要按照山西省的統一部署,加強領導,科學組織,采取措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本地區關閉小礦和兼并重組任務。
(二)推進大基地大集團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
根據國家晉北、晉中、晉東三大煤炭基地總體規劃,加快建設煤—電—路—港—航為一體的晉北動力煤基地,煤—焦—電—化為一體的晉中煉焦煤基地。積極培育大同煤礦、山西焦煤、平朔煤業、陽泉煤業、潞安礦業、晉城煤業、山西煤銷等企業成為億噸級和5000萬噸級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加大煤炭資源勘查力度,為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三)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礦井現代化水平
國有重點煤礦要積極采用世界先進技術裝備,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自動化、智能化礦井。地方煤礦及兼并重組后的煤礦要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建成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在薄煤層礦井推廣使用刨煤機或連續采煤機,在急傾斜煤層礦井推行機械化采煤技術。積極推廣連續牽引車和無軌膠輪輔助運輸,努力提升井下運輸水平,實現煤炭運輸連續化。
(四)堅持安全發展理念,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堅持“以人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樹立“安全就是政績”的執政觀,處理好安全與生產的關系。加大煤礦安全投入,提高安全裝備水平,增強礦井防災抗災能力。全面開展安全整治,強化現場管理,突出抓好礦井瓦斯治理、防治水、綜合防塵等重點環節、重點系統、重點部位的管理,建設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地方各級政府和煤炭企業要落實好兩個主體責任,切實將各項安全措施落到實處。
(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延伸煤炭產業鏈
要樹立“大煤炭”觀念,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鼓勵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合作,推進煤電一體化建設進程。鼓勵煤炭企業和煤化工企業合作,大力發展煤制化肥、煤制油品、煤制天然氣、煤制甲醇及深加工等以煤為基礎的產業。加大煤矸石和礦井水的綜合利用,實現礦區清潔生產。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快煤炭企業轉型。
(六)認真解決問題,實現礦區協調發展
加大煤炭資源型城市結構調整力度,切實改變產業結構初級化、單一化問題,努力實現城市轉型發展。正確處理煤炭開采與礦區生態環境保護關系,加大采煤沉陷區治理,加快棚戶區改造,切實提高煤礦職工生活水平。
全國煤炭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煤炭產銷量保持較快增長
據了解,1~7月份,全國原煤產量完成20.81億噸,同比增長11.3%。煤炭銷量完成20.42億噸,同比增長13.9%。
(二)煤炭運量快速增加1~7月份,全國鐵路煤炭發送量累計完成13億噸,同比增長12.8%。主要煤運通道運量繼續保持增長,大秦線完成運量2.54億噸,同比增長7.8%;候月線完成1.05億噸,同比增長1.3%。
(三)全國主要港口煤炭發運情況
1~7月份,全國主要港口完成煤炭發運量3.82億噸,同比增長19.8%。北方主要下水港煤炭發運3.37億噸,增長18.9%;其中,秦皇島港發運1.45億噸,增長12.7%;唐山港(包括京唐港和曹妃甸港)發運6930萬噸,增長39%。
(四)煤炭出口下降,進口回升
1~7月份累計出口煤炭966萬噸,同比下降16.2%。同期進口煤炭8787萬噸,同比下降5.3%。但自3月份以來進口量逐月回升,7月當月進口量達到1753萬噸,同比增長36.2%。1~7月份凈進口煤炭7821萬噸,同比下降3.8%,降幅逐月收窄。
作者:翟永平
來源:《中國電力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