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3日召開的2012年中國節能與低碳發展論壇(以下簡稱節能論壇)上,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表示,今年1-9月,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9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效消費同比增長1.3%,增速繼續放緩;工業用電量同比增上2.9%,繼續維持低位運行;大部分行業能源消費普遍回落,部分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增速略有回升。
“與今年年初工信部確立的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5%的年度目標相比,今年前三季度的工業節能進展相當順利,這意味著5%的目標肯定能完成了,最后一個季度工業能耗出現反彈的可能性極小。”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副主任熊文華分析。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本報進一步指出,由于工業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比重在70%以上,工業節能目標完成較好,也意味著發改委確定的今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目標完成沒有任何問題。
盡管如此,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在此次節能論壇上強調,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改變敞開口子供能、無節制用能的現狀,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工業節能主要得益于經濟下行
“今年前三季度節能形勢看好,主要原因是經濟下行,這并不能說明我們工業節能工作已經做得十分充分。”在節能論壇上,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能源利用處副處長尤勇坦承。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1-9月工業增長緩慢,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為10%,低于今年確定的工業增加值11%的增速,也遠遠低于去年1-9月14.2%的工業增加值增速。
具體而言,在六大高耗能行業當中,今年1-9月,高耗能行業中除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同比略有增長之外,其余五大高耗能行業都明顯放緩。
今年1-9月,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行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工業的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1.4%、8.7%、11.1%、5.4%和4.6%,遠低于去年同期15%、10%、18.9%、9.3%、10.4%的增速。
“高耗能行業對能耗最為敏感,其增速下降,必然帶來用電量下降,這就導致工業能耗整體水平下降。”林伯強分析,去年前三季度,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2.56%,這與前三個季度要完成3.4%的規劃目標相差較大,但今年與去年的情形不具有可比性,切記不可能對今年的節能形勢盲目樂觀。
工業綠色任務依然繁重
一位地方發改委官員提醒,盡管前三季度高耗能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放緩,但目前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地方仍可能通過增加高耗能行業的投資以提振經濟,而這種投資其對節能的壓力具有滯后性,通常會隔一段時間才會釋放出來。
這種擔心也為國家的統計數據
所佐證。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月,六大高耗能行業投資3.5萬億元,同比增長22.2%,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2個百分點。
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分別增長18.1%和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0.1、14.6個百分點;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與供應業投資分別增長16.2%、33.6%、31.5%和16.1%,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別高6.2、10.5、11.5、12.8個百分點。
對此,蘇波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仍處于工業計劃加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偏重狀況短期內難以改變,無論從對外適應國際挑戰,還是從對內轉變發展方式來看,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面臨嚴峻挑戰。”
能源消費總量分解地方難度大
“從長期來看,我們仍需要建立一套更為完善的工業節能管理體系。”林伯強對本報記者介紹,目前國家即將推行的能源消費總量與節能指標雙約束,對推動工業低碳綠色發展轉型意義重大。
在此次節能論壇上,吳吟表示,相比“十二五”規劃中“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表述,黨的十八大報告去掉了合理兩個字,這表明黨和國家在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方面決心更大。
“在現代企業中,常常利用定額來合理安排和使用人力、財力、物力。”吳吟解釋,將企業定額管理理念引入社會管理領域,對能源消費總量進行控制,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
根據本報記者掌握的國家能源局向國務院遞交的《國家能源“十二五”規劃》的送審稿,到2015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為41億噸標準煤,用電總量控制在6.3萬億千萬時。
吳吟介紹,國家將建立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工作協調機制,加強與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協調機制的配合。同時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監管機構,把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指標科學分解到各地區,明確任務和責任。
“如何將指標分解到地方,是實施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關鍵,但指標的分解操作起來難度也很大。我認為這一概念最大的作用還是在于從上到下統一思想,強化大家的節能意識,體現節能優先的能源戰略。”林伯強表示。
就工業節能而言,蘇波強調,工信部將把能源作為項目核準和備案的強制性門檻,加大節能評估與審查力度,提升新上項目的能效水平,從而嚴格控制高能耗項目建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盲目發展。
來源:數字水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