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去一降一補”政策推動下,針對陜西榆林地區的煤炭業現狀,銀行業認清形勢,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經營思路,抓住“煤質、價格、成本、規模、渠道、轉化”這六大決定煤炭企業比較優勢的核心競爭要素,細化行業客戶,通過加大信貸投放、優化期限結構、突出重點支持等手段,調整信貸結構,力挺能源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發展,以反哺實體經濟。
陜西榆林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工業經濟占全市生產總值的近三分之二,而煤炭行業則是榆林的支柱產業。近年來,煤炭行業在經歷高速增長的“黃金十年”后,進入產能嚴重過剩、需求增速放緩、庫存壓力驟增、價格持續低迷的拐點時期。在國家宏觀調控“去產能”的大背景下,煤炭產業鏈上的部分企業面臨市場的重新洗牌,或轉型升級,或關停并轉。榆林銀行業根植于能源經濟,同時也是能源經濟的重要金融支持力量,轉型升級帶來的風險,對銀行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有機遇。
煤炭產業:壯士斷腕 鳳凰涅槃
煤炭行業繁榮難續,中小煤企經營遇困。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煤炭行業進入“嚴冬”,煤炭價格斷崖式下跌,榆林煤價從最高峰1200元/噸跌落至不足160元/噸。榆林煤炭業多集中于榆陽區、神木、府谷縣等地,煤炭企業大大小小幾百家,多以鄉鎮煤礦為主。以神木縣為例,國家重點煤礦13個、國有地方煤礦8個,鄉鎮煤礦128個,鄉鎮煤礦以中小煤礦居多,如神木縣蘇家壕煤礦、賀川鎮母河溝煤礦、孫家岔鎮狼窩渠煤礦等,技術水平不高,規模效益欠佳。隨著煤炭產能過剩問題凸顯,煤炭價格暴跌,面對巨額虧損窘境,許多煤炭企業不得不通過降薪、停職留薪、內部休假等方式來減少企業的生產費用,經營不善倒閉者眾多。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榆林煤炭原煤等主要能源產品產量為36103.5萬噸,較2014年減少159.9萬噸,下降2.6%,同比增速下滑7.5個百分點。
粗放低效潛藏風險,轉型升級任重道遠。榆林中小煤礦多為粗放式經營,煤礦滲水、工人違規操作等問題頻出,開采技術含量低,難以形成明顯競爭優勢,且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如2016年初神木縣孫家岔鎮劉家峁煤礦發生露天違規爆破引發井下爆炸的事故。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對煤礦企業進行了安全排查和清理整頓,關閉了部分存在隱患的煤礦企業。截至目前,神木縣有130多家煤炭企業關停,府谷縣的復工率僅為50%。但即便完成整改順利復工,企業管理和技術的改革升級還遠未完成,甚至未從根本上觸及企業變革。
比較優勢難以撼動,支柱產業地位不變。盡管煤炭行業進入結構調整期,總體持續低位運行,但陜西煤炭行業仍有比較優勢。一是規模優勢,煤炭資源總量位列全國第四,累計探明儲量位列全國第三;二是成本優勢,在當前煤炭價格低迷的情況下,噸煤平均利潤仍然保持在30-80元左右;三是煤質優勢,屬于侏羅紀煤炭,是環保煤、優質煤、清潔煤,具有發熱量高和氣化性能好的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煤和氣化用煤,市場競爭力難有匹敵;四是區位優勢,毗鄰中東部用煤大省,運輸成本較低,隨著西平鐵路、黃-韓-侯鐵路和西康鐵路的建成運營,區位優勢將更加明顯。“去產能”要去的是過剩產能,即有效需求不足的產能,而榆林具有技術、質量和成本競爭優勢的煤礦市場廣闊,遍及全國。因此,煤炭行業仍在榆林市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2015年煤炭行業工業增加值比重占全市28.8%以上,煤礦開采和選洗業完成投資204.0億元,占工業投資的19.4%。從長遠來看,陜西仍將是重要的煤炭輸出大省。
銀行業:抱團過冬 穩中有為
在“三去一降一補”政策推動下,銀行業認清形勢,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經營思路,抓住“煤質、價格、成本、規模、渠道、轉化”這六大決定煤炭企業比較優勢的核心競爭要素,細化行業客戶,通過加大信貸投放、優化期限結構、突出重點支持等手段,積極調整信貸結構,克服轉型升級中的重重困難,力挺能源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發展,以反哺實體經濟。
堅定信心,實現信貸投放逆勢翻番。煤炭開采洗選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是榆林工業經濟的五大支柱行業,產值可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近90%。自2013年以來,能源產品市場普遍低迷,區域經濟從高速增長向低速增長區間切換,能源企業的資金缺口擴大,銀行存貸款增速放緩。銀行業逆勢發力,堅定信心,持續加大信貸投放規模,三年間對五大支柱產業的貸款投放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速26.1%,是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的近3倍。五大行業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重提升了9.6個百分點,信貸資金傾斜效應顯著。
立足長遠,推進貸款期限靈活調整。技術創新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最重要途徑之一,而技改項目投資大、周期長、回報慢,特別考驗企業的籌資能力。榆林銀行業緊扣企業用款需求,合理匹配期限,加大與轉型升級項目配套的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在總存貸規模“龜速”增長的大環境下,中長期貸款比例較三年前提升近10個百分點,已然過半。期限與風險相應,銀行業以風險管控成本的增加,換取了對轉型企業的更有力支持。目前通過技術創新引領產業邁向高端化已初現成效,如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低階粉煤回轉熱解制取無煙煤”工藝等6項技術已居世界領先水平。
創新服務,幫扶企業應對資金危機。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行業不景氣與轉型升級內外因素交織,擴大了企業資金缺口,銀行服務手段也緊密跟進。首先,主動支招,雪中送炭,通過倒貸、續貸、短貸變長貸、主動降息等方式方法,幫扶企業維持正常運轉,渡過難關。僅2015年和2016年第一季度,就辦理續貸849筆135.0億元,倒貸293筆130.4億元,短貸變長貸272筆33.2億元,主動降息貸款269筆52.8億元。其次,跟蹤需求,主動上門,通過建立企業和項目資金需求“兩本臺賬”,實施資金供需對接的“金橋工程”。與企業簽訂合同或意向貸款超600億元,開展采礦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對12戶煤礦企業貸款近30億元,緩解了能源企業融資難題。
突出重點,保障優質項目融資需求。企業融資難題日漸凸顯與銀行面臨“資產荒”問題矛盾共存,折射出優質項目仍舊稀缺的現狀。榆林銀行業在有限的信貸規模下,“看產業、看技術、看管理”,對符合“三個轉化”(煤油氣向精細化工、煤向電、煤電向載能工業品轉化)的產業,技術領先的項目,管理科學的企業,堅持重點支持、優先支持,保障信貸投向與產業政策調整方向深度契合。向140戶大型企業提供信貸資金465.2億元,戶均貸款余額3.3億元,有效支持了一批重點企業完成轉型升級。在陜西省首個省級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試驗區府谷縣,已經有12戶民營企業先后被評為省級、市級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示范企業。
逐戶甄別,著力問題企業債務處置。榆林銀行業逐戶解剖不能按時還息或還息困難的問題企業,結合行業政策、政府信息和企業財務管理狀況制定“一戶一策”信貸政策。對于識別確屬“僵尸企業”的,采取收縮信貸、逐步退出的政策,加快年產30萬噸以下低水平建設的小煤礦等落后產能的淘汰進程,同時通過擔保追索、押品處置等手段保全銀行債權。充分盤活沉淀在低效領域的信貸資源,將騰出的信貸規模全部用于支持當地實體經濟。對于具備兼并條件的,幫助企業研究方案,提供并購貸款支持,促進能效整合。對于業績雖然下滑,但仍維持生產的企業,重新評估其銷售和資金回籠情況,采取調整貸款還款計劃、續貸展期、聯合授信等方式幫助企業度過難關,緩解風險。
政銀企:破解之道 正在足下
要平穩、有效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穩步發展,需要政府、銀行、企業、監管部門的多方努力、合作共贏,堅持“政府主導,監管推動、銀企主動、良性互動、多方聯動”的原則,以去產能為契機,挖掘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地方政府統籌支持,減負擔,增信心。積極推進省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盡快批復、籌建,早日運行,力爭償債應急轉貸基金、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啟動運行,切實發揮巧置換、散風險、減包袱、增信用的職能,為銀行信貸資金支持提供必要的條件。確定并動態維護重點幫扶企業名單,按照支持類、逐步退出類、限制類等確定政策導向,制定“該扶該舍、有扶有限、一企一策”的差異化處置方案,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讓“僵尸”企業徹底退出市場,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符合當前國家產業政策和發展理念的市場主體上,從而優化供給側主體結構。
監管部門搭建平臺,控風險,促投放。銀行業監管機構督促銀行按照“清收一批、轉讓一批、核銷一批、續貸一批、稀釋一批”的“五個一批”風險化解措施化解存量風險,防止不良過快反彈,嚴守風險底線,為信貸可持續支持實體經濟贏得空間。在政府支持下搭建銀企對接平臺,推動成立“債權人委員會”,推動債權人統一行動,利益共同,互通信息,精準發力,分類施策,“支持優質企業,穩住困難企業,退出僵尸企業”,避免單方面抽貸壓貸。通過企業和項目資金需求“兩本臺賬”,實施“金橋工程”,督促和監測銀行信貸投放推進情況,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轉型。
銀行機構響應政策,去產能,調結構。銀行如何把握發展與風險的平衡,國家產業政策是重要導向,即主要看發展前景、看未來,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調整方向的,盡管當前面臨重重困難,仍要支持;屬于淘汰落后產能的,特別是一直靠政府“輸血”的僵尸企業,應及時退出,逼其自尋出路,接受市場洗牌。銀行在通過信貸投向調整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方面,肩負著重要使命。從榆林情況來看,自2013年以來,銀行業不良貸款持續大幅反彈,但能源經濟五大支柱行業信用風險暴露卻遠遠低于平均水平。浮于表面的觀點認為,能源經濟下行是不良反彈的重要推手。事實上,盡管能源企業經歷了產品價格下跌、利潤下滑甚至虧損等重重困難,但榆林能源經濟的實體基礎仍舊向好,比較優勢已然明顯,這是銀行信貸風險得以有效控制的前提保證。根植于實體經濟,既是銀行業的使命所在,也是實現穩健發展的必然選擇。
企業推進技術升級,精管理,善競爭。經濟新常態下,市場競爭日漸充分,“暴利時代”一去不返,企業經營向市場平均利潤率回歸,管理短板對企業效益的負面影響越來越顯著,甚至可能成為決定盈虧的關鍵因素。企業轉型升級中,不僅要向技術、向規模要效益,更要向質量、向管理要效益,強化比較優勢。煤炭行業更要一改“小而全”、“小而多”的弊端,關小上大,做大做強一批、兼并重組一批、關閉退出一批,集中精力支持一批產業高端、技術先進、管理一流的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為區域能源經濟長遠發展打下根基。
在政銀企各方各顯其能,同心協力,有助于榆林地區渡過能源行業低迷難關,挺過去產能、調結構的陣痛,而且能夠完成轉型升級,浴火重生,在更高層次上形成和鞏固新的競爭優勢。
(來源:中國銀行業 編輯:王鈺博 審校:駱慶生)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