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I-tracking國際跟蹤標準基金會關于中國綠證發布重要公告,決定停止服務,退出中國市場。公告明確,對于已在中國注冊的所有發電設施,將不審查簽發要求,并且在2025年3月31日之后不允許簽發,對于已注冊且在2025年3月31日之前發出請求的發電設備,僅允許對2024年12月31日之前產生的電量進行發放。
繼國家能源局發布新的《可再生能源綠電證書頒發和交易規則》之后,國際綠證決定退出中國市場。該規則明確指出,在中國境內只能由中國國家綠電證書(GEC)體系來頒發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能源屬性證書。這一政策的出臺,標志著中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證書市場的監管進一步加強,也預示著中國綠電證書體系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將得到顯著提升。
國際綠證與中國綠證
國際綠證是一種環境權益憑證,用于記錄和聲明企業可再生能源電力的使用。每一張綠證對應1兆瓦時(1000度電)的電量,是國際公認的可再生能源消費記錄標準。國際綠證具有全球追溯性,被溫室氣體公約(GHGP)、碳披露組織(CDP)以及100%綠能國際倡議(RE100)等權威組織認可,因此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高的認可度。
與國際綠證相比,我國的綠證(GEC)在多個方面有所不同。首先,在核發對象上,國際綠證涵蓋了水電、無補貼風電和光伏、生物質發電、地熱發電等多種類型,而國內綠證主要針對非水項目,如陸上風電、非分布式光伏。其次,在流通性上,國際綠證在注銷前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轉讓和交易多次,市場流通性強,而國內綠證只能單向一次交易,且價格相對較高。此外,國際綠證在全球市場上的需求廣泛,買家認購度強,而國內綠證的市場需求相對有限,且在國際認可度上還有待提升。
I-REC退出影響幾何
國際綠證退出中國市場的決定無疑將對中國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國際化融資和碳交易產生一定影響。短期內,這一決策可能會帶來一些挑戰和不確定性。對于在中國運營的外國和國際公司而言,它們將無法通過I-REC來證明其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這可能會影響它們遵守國際貿易、披露、報告要求和納稅義務的能力。
中國綠證面臨的諸多挑戰中,首當其沖的是需要進一步提升國際認可度,以滿足全球市場對綠證的需求。盡管我國綠證已實現與RE100有條件的互認,但RE100仍要求使用中國綠證的企業提交可信聲明,以確保可再生能源電量的環境屬性不被重復計算。因此,提升中國綠證的國際影響力和認可度是推動其價格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
與此同時,從長遠來看,國際綠證的退出將為中國市場提供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本土企業將有更多機會參與綠電證書的交易和流通,推動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另一方面,隨著市場機制的完善和交易平臺的建立,綠電證書將成為企業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隨著I-REC的退出,中國綠證在國內市場上的地位將更加穩固,有望成為國內市場消費的主要選擇。這將有助于統一國內市場,推動新能源電力的管理,以及促進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的轉變。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綠電證書頒發和交易規則》也有助于規范綠證核發和交易行為,提升綠證交易活躍度。
從市場數據來看,中國綠證市場已經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7月,國家能源局核發綠證1.82億個,截至2024年7月底,全國累計核發綠證8.89億個。同時,綠證交易量也持續攀升,2024年7月全國交易綠證2447萬個,截至2024年7月底,全國累計交易綠證2.91億個。這一數據表明,隨著綠證市場的不斷成熟和完善,市場對綠證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
綠證市場未來發展
未來,綠證市場的發展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的不斷攀升,綠證的供應量將持續增加。這將有助于緩解市場供需矛盾,降低綠證價格,提高市場的活躍度和參與度。其次,隨著碳市場的協同發展,碳價的持續攀升可能成為驅動綠電、綠證價格上漲的催化劑。
此外,政府政策的引導和推動也將對綠證市場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綠電證書頒發和交易規則》以及《關于加強綠色電力證書與節能降碳政策銜接促進非化石能源消費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都為綠證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國際綠證退出中國市場的決定將對中國可再生能源證書市場產生深遠影響。盡管短期內可能會帶來一些挑戰和不確定性,但從長遠來看,市場動蕩終將過去,這一挑戰的背后也是中國綠證市場新的發展機遇。隨著市場機制的完善和交易平臺的建立,綠電證書將成為企業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未來,中國綠證市場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為推動全球綠色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多積極貢獻。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