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新疆高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潔凈煤,卻遭到了叫好不叫座的境遇。雖然烏魯木齊市下達了有關行政命令推廣使用潔凈煤,但是潔凈煤因其比普通煤每噸貴20元而受到市場冷遇。實際上,這20元成本完全可以從燃燒效率提高導致用煤量的減少上找回來,而其環境效益更是不言自明。
不僅潔凈煤遭遇困境,我們看到還有許多環保產品受到了市場的冷遇,如再生紙、環保餐具、節能燈、節水便器、低排量汽車等等。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有些人沒有認識到資源環境的壓力,沒有養成節約資源和使用環保產品的習慣;許多人把“省錢”(實際上不一定省)看得重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甚至還有少數人把使用高耗能產品、浪費資源作為享受和炫耀。
伴隨著二十年經濟高速發展,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要生活得更好一些、消費得更多一些,這些愿望沒有錯,但環境保護這根弦不能松。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反思工業文明的生活方式,著手建立環保經濟,推進全民環保,提倡節制消費,環保產品的銷路在這些國家是很不錯的。而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更大,近年來電力、原材料緊張和環境惡化已經敲響了警鐘。我們沒有條件再走西方國家資源高消耗的老路,而應當盡快進入生態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要實現這個跨越,科技是先導,產業是支撐,消費是動力,制度是保障,人的觀念轉變是根本。因此,每個普通消費者要從我做起,主動使用環保產品,以實現生產和消費的升級,爭取成為生態文明的先行實踐者和受益者。
環保產品剛推出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往往是弱勢的。這種情況下,政府應該發揮積極引導作用,來彌補市場的缺陷和失靈。首先,要提供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我國即將建立完善生態環保的法律體系,要根據這些法律進一步制定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可操作的規章、制度、行業規范,形成環保產品取代傳統產品的制度先導和促進機制。其次,要使用經濟杠桿,如稅收優惠、融資支持、價格補貼、消費鼓勵等,幫助新興環保產品形成完全自主的市場競爭能力。還有,要充分發揮公共媒介的導向作用,向全社會普及使用環保產品和節約資源光榮、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可恥的理念,并且可以通過科普宣傳使大眾了解環保產品的科學原理、環保作用、經濟價值,讓大家自己算清“經濟賬”、“環境賬”、“資源賬”、“健康賬”。
另外,企業和科研機構也要充分認識到時代潮流、制度要求和產業趨勢,認識到賺取綠色、陽光有增長潛力的利潤,從而搶占未來市場的高地,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讓環保產品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