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1月7日電(記者盧仲云 劉礪平 陳忠華)以煤炭產業為一大經濟支柱的山西省,近年來堅持不懈地抓好煤礦安全生產,從落實責任制、健全規章制度、調整煤炭經濟結構、強化監管整治等方面入手,多管齊下,標本兼治,不斷筑牢一道道安全生產防線。
領導重視和責任落實是安全生產的首要保障
山西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對安全工作高度重視,把煤礦安全納入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省政府常務會議多次專題研究安全生產工作,每個季度召開一次安全生產例會,研究解決安全工作尤其是煤礦安全方面存在的重大問題。近兩年先后召開全省煤礦安全生產工作會議20余次,僅2002年就召開13次。省委書記田成平、省長劉振華、副省長王顯政、靳善忠多次就安全生產作出批示,在全省會議和多種場合都特別強調煤礦安全生產工作,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安全生產作為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抓好。凡是發生重大事故,省委、省政府領導都及時趕赴現場指揮事故搶險和調查工作。
全省上下構筑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員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省政府專門制定《關于重特大安全事故防范及其行政責任追究的決定》,明確了各級政府、各部門、各企業的行政一把手是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對安全生產工作負總責。每年年初,省政府都要與各地市、有關部門和重點煤炭企業簽訂安全生產目標責任狀,各地市、有關部門和企業又將安全責任層層分解落實,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省安全生產委員會還制定了《安全生產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對安全責任實行階段考核和年終兌現,把安全生產狀況與領導干部的“票子、面子、帽子”直接掛鉤,嚴格獎罰兌現,實行重獎重罰。2002年前11個月,山西省共查處與煤礦事故相關的各級領導干部714人,其中追究刑事責任的70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的644人。
管理制度化是安全生產的重要前提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山西省的安全生產管理逐步趨向制度化、規范化,已經形成一套相對成熟且不斷完善的長效機制。
一是教育培訓制度。通過強化安全技術知識的培訓考核,使管理者能以科學的方法來組織生產,一線工人能用規范的操作來從事生產。近兩年山西省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共培訓考核礦長5644人、副礦長1961人,培訓考核特種作業人員19963人,目前煤礦礦長、特種作業人員基本做到了持證上崗。
二是煤礦安全檢查制度。每年全省綜合性的安全大檢查都在5次以上,專業性安全檢查不斷線。在事故多發季節、安全薄弱環節,都適時地組織了自查、互查、重點抽查、巡回檢查等多種形式的安全檢查,有效地避免和減少了煤礦事故的發生。2002年全省對煤礦安全進行監督檢查35000余人次,及時地查處了各類安全隱患和問題,促進了全省煤礦安全生產。
三是鄉鎮煤礦安全專項整治的“注冊制度”、“準入制度”和“風險抵押制度”。堅持安全副礦長、總工程師注冊制度,凡未取得安全資格證書的不準上崗,凡礦長無煤礦安全專業技術知識的不準辦礦,凡無專業工程技術人員的煤礦不準生產。建立健全煤礦企業安全準入制,對不具備基本安全生產條件的,不批準生產;堅持對小煤礦定期進行安全評估和“四證”年檢,對年檢不合格的礦井堅決予以關閉。實行煤礦安全風險抵押制度,把風險抵押機制納入監管體系,把經濟效益與安全生產掛鉤,增強煤礦企業抓安全管理的主動性,從根本上改變煤礦安全狀況。
發展、改革與創新是安全生產的治本良策
近年來,山西省通過調整結構、創新機制、改進管理,從源頭上治理安全生產隱患,取得了顯著成效。
調整煤礦結構。從1998年開始,山西省確立了“控制總量、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擴大出口、提高效益”的指導方針,依法關閉破壞資源、技術落后和不具備基本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在此基礎上,對依法開采的小煤礦進行聯營改造,合理確定各市、縣的礦井量,減少生產礦井數,擴大單井生產規模,加快淘汰生產能力在9萬噸以下小煤礦的步伐。從1998年到2001年,全省累計關閉非法生產和布局不合理的煤礦5020個,2002年前9個月又關閉了1103個未通過驗收的鄉鎮煤礦。小煤礦關閉力度的不斷加大使全省煤礦安全生產狀況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改革管理體制。首先,采取整合重組的方法,以國有煤礦為龍頭,對鄉鎮煤礦進行重組、兼并,促進鄉鎮煤礦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實行安全工作規劃、標準、管理“三統一”。其次,引進外省煤業集團的資本和技術,對本地小煤礦進行改造提升。如忻州市引進神華集團投資,改造本市的煤炭產業,使小礦變大礦,不僅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安全狀況也大大改善。第三,試行租賃、托管經營。如朔州市將本地煤礦托管給經濟實力雄厚、管理能力強的企業經營,托管期間各種債權債務、安全事故等都由經營者承擔,有效地避免了過去承包人的短期行為,受托管煤礦的安全狀況普遍好轉。
創新管理方式。通過對煤炭生產全過程的監控和管理,實現了從過去的“管結果”過渡到現在的“管過程”,把安全管理滲透到煤礦生產的每個環節;通過安全生產責任制的層層落實,把被動管理變為主動管理,使責任意識貫穿到安全管理的每一個細節。在大同煤礦集團,一位工作人員說起本單位的安全管理時對記者說:“寧愿多聽罵聲,不能聽到哭聲。”(完)
讓數字說話———山西煤礦安全生產調查(2)
新華網太原1月7日電(記者盧仲云 陳忠華 劉礪平)近兩年來,山西省在一段時間內接連發生鄉鎮煤礦安全事故,并出現了個別隱瞞不報的惡性事件,在社會上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山西省的煤礦安全生產整體狀況究竟如何?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以下三組記者了解到的數字,或許能夠比較客觀、真實地說明問題。
5年關閉小煤礦6000多個
山西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煤炭資源豐富,素有“煤炭之鄉”的稱譽,累計探明儲量2662億噸,保有儲量2613億噸,占全國的27%。全省119個縣(市、區)中,94個有煤炭資源,91個縣產煤。有相當一部分縣以煤炭為支柱產業,有些產煤大縣財政收入的80%以上來自于煤炭,是典型的“煤財政”。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煤炭產業已經成為山西省的支柱產業:煤炭工業的資產原值占全省工業固定資產原值近37%,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37%,實現利稅占全省工業利稅總額的37%,而全省的煤炭收益則占到全省可用財力的50%,煤炭產業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支撐作用。目前,全省共有各類煤礦4182個,其中鄉鎮煤礦3771個。據山西省煤礦安全監察局統計,近年來,占全省煤礦數量90%的鄉鎮煤礦產量僅占全省的35%,而安全事故卻占到了75%,小煤礦的安全問題成為左右全省安全生產形勢的關鍵。
從1998年起,山西省痛下決心,不斷加大淘汰落后生產力、關閉小煤礦力度。從1998年至2002年9月,全省累計關閉非法生產和布局不合理的鄉鎮煤礦6123個。2002年8月,為徹底關閉取締非法煤礦,山西省政府制定了《關于打擊非法煤礦的實施意見》,明確打擊非法煤礦的責任、重點、標準和措施,在全省范圍內再度掀起打擊非法煤礦的高潮。
經過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全省鄉鎮煤礦隨意布點、越層越界、亂采濫挖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辦礦秩序和安全生產秩序趨于好轉。山西省計劃到2005年,將鄉鎮煤礦的數量控制在3000個以內,逐步淘汰年產9萬噸以下的鄉鎮煤礦。
重大事故一年下降47%
2001年11月14日至22日,山西省在短短9天內接連發生了5起鄉鎮煤礦瓦斯爆炸事故,近百名礦工死亡,在全省乃至全國重重敲響了煤礦安全生產的警鐘。2002年5月4日,山西運城富源煤礦發生透水事故,礦主隱瞞不報,致使20名礦工死亡、1人失蹤,又給山西煤礦安全蒙上了濃重的陰影。
但從總體情況來看,山西省這兩年的煤礦安全生產狀況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據山西省煤礦安全監察局統計,2001年,全省煤礦安全生產實現了“三個下降”:事故死亡人數下降、百萬噸死亡率下降和3人以上重大事故下降。全省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占全國的1/11,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事故的起數、人數分別占全國的1/9和1/8;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的起數和人數均占全國的1/7;全省鄉鎮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占全國的1/9。這一年,晉城礦業集團、霍州煤電集團、太原煤氣化公司和省監獄管理局全年沒有發生煤礦死亡事故;忻州、晉中、臨汾、運城和太原市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均比上年大幅度下降;陽泉煤業集團、西山煤電集團、潞安礦業集團也都保持了安全狀況的穩定。
2002年前11個月,山西省各類煤礦傷亡事故及死亡人數比上年同期減少18起和58人,分別下降9.84%和11.96%。其中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和死亡人數比上年同期減少19起、63人,分別下降47%和20%。百萬噸死亡率為1.24人,比上年同期減少0.81人。
1/13的代價產出1/4的煤
山西煤炭在支撐起山西經濟“半邊天”的同時,也為全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山西累計生產原煤近70億噸,其中外調出省40多億噸。有人曾作過一個有趣的統計,如果將50多年來山西外調出省的煤炭裝火車排列,這些車皮可圍繞地球20圈。多年來,山西煤炭產量一直占全國的30%左右,而重點訂貨量、出口量、省際外調量分別占到全國的40%、50%和80%。
煤炭產量和煤礦數量均約占全國1/4的山西省,2002年前11個月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僅占全國同期的近1/13,百萬噸死亡率為1.24人,比全國平均值少3.47人。
“大力發展煤炭產業,安全生產愈發重要”,山西省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鞏安庫說,“山西省生產出全國1/4多的煤炭,百萬噸死亡率僅為全國的1/13,這一數字說明山西煤礦安全生產狀況整體上還是不錯的。”
雖然安全生產整體狀況趨好,但形勢依然嚴峻,任務還十分艱巨。鄉鎮煤礦礦點多、分布廣、規模小以及采煤方式落后等影響煤礦安全生產的諸多因素還未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隨著煤炭市場的好轉,一些已經驗收的鄉鎮煤礦降低標準生產、一些非法小煤礦死灰復燃的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有的鄉鎮煤礦礦主法制觀念淡薄、利欲熏心,無視安全條件和人民生命安全,盲目生產,“要錢不要命”,煤礦安全專項整治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許多煤礦的安全資金投入不足,包括一部分地方國有煤礦在內的煤礦企業基礎差,安全欠帳多,安全管理薄弱,技術裝備落后,安全隱患還普遍存在。另外,一些地方領導沒有處理好安全生產與發展地方經濟的關系,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重生產、輕安全,也給煤礦安全生產帶來不少困難。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