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輝煌歷程中,煤炭作為傳統能源,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原煤年產量僅3000多萬噸。經過75年的發展,我國能源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結構持續優化,原煤年產量增至47.1億噸,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支撐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中,發揮著“壓艙石”與“穩定器”的作用。
75年來,煤炭清潔生產利用水平全面提升。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與能源結構轉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已提升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
據統計,全國原煤入洗率由2012年的56%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大型煤炭企業原煤生產綜合能耗由17.1千克標準煤/噸下降到9.7千克標準煤/噸,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超過10.3億千瓦,煤制氫、煤基新材料、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關鍵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
清潔高效利用躍升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煤炭作為我國能源消費的主體,其清潔高效利用一直是行業內的重要課題。近年來,隨著環保標準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煤炭行業立足自身實際,在開發側和利用側協同推進,積極探索形成了多類典型模式,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取得了顯著進展。
以智能精細洗選為基礎的商品煤提質加工模式已逐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與煤炭洗選加工融合,煤炭分選效果和精細化水平全面提升,為提供優質清潔煤炭產品夯實基礎。
2023年底,全國原煤入洗率比2013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煤炭主產區主動作為,山西制定出臺《山西省煤炭洗選行業建設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推動煤炭洗選行業產業升級,山西省內原煤洗選率穩定在80%以上;內蒙古所有煤礦均配套建設高效的選煤廠或群礦選煤廠,原煤洗選率達到100%。
另一方面,充填開采支持政策持續健全完善,充填開采技術加快推廣應用,資源開采量有效提升,煤矸石消納處置難題加快解決。
2023年,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73.6%,比2013年提高了9.6個百分點。山西省組織省內煤炭企業加快推進充填開采,潞安化工高河煤礦建成國內第一個厚煤層分層充填開采項目,充填系統能力國內第一。
礦區發展走出了以生態修復為支撐的綠色模式。煤炭行業加快推進礦區綠色生態建設,礦區土地復墾、采煤沉陷區治理成效顯著。
內蒙古以“礦山變景山、礦區變景區”為目標,對復墾地區進行統一規劃,打造礦區“生態+”模式,在鄂爾多斯東勝露天煤礦打造了10個集中連片治理區域;新疆印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管理辦法》,持續推進資源開發和環境治理恢復相協調。
以煤制油氣為核心的煤炭高端多元化利用模式取得長足進步。煤制油氣產業技術示范和產業化的持續推進,基本完成核心技術產業化示范和關鍵裝備自主化、國產化示范,建設運行水平不斷提高,支撐體系日趨完善,發展初具規模,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產業的產能儲備、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
煤炭主力企業大力推進煤炭清潔轉化工作,國家能源集團建成了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示范裝置;陜煤集團建成全球首套單系列最大50萬噸/年粒煤熱解、120萬噸/年粉煤快速熱解等示范工程。
2022年,我國煤制油氣總產量分別為733萬噸和43億立方米,分別降低對外依存度1.3%和2.3%,為保障國內油氣供應發揮了積極作用。
產業結構加快優化升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煤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煤炭生產結構持續優化。
截至2023年底,全國煤礦數量減少至4300處左右。其中,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煤礦產量占全國的85%以上,比2020年提高5個百分點。建成年產千萬噸級煤礦81處、核定產能13.3億噸/年。年產30萬噸以下小型煤礦產能占全國的比重下降至1%以下。
全國建成安全高效煤礦1146處、百萬噸采煤隊683個。安全高效煤礦原煤產量占全國的比重超過70%,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以一井一面、連續運輸、機電一體、采掘合一、綠色智能等為主要特點的安全高效煤礦建設模式在不同省區全面鋪開。
發展的進程中,大型煤炭企業引領能力顯著增強。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穩步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取得新突破,世界一流煤炭企業建設取得新成效,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擴容提質取得新進展。
17家企業原煤產量超5000萬噸,原煤產量合計約為26.9億噸,占全國的57.1%;8家企業原煤產量超過1億噸,原煤產量合計21.4億噸,占全國的比重達到45.4%。7家煤炭企業上榜《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
“十四五”以來,煤炭行業新增境內上市公司4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40多家、綠色工廠30多家。
同時,煤炭行業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經濟、數字產業、數字生態文明等也在一體化統籌推進。
礦山領域商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應用,露天煤礦無人駕駛礦用卡車、120噸級充電重卡投入運行。
一批多種類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礦逐步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00多個增加到1600個左右;煤炭數字產業營業收入、利潤、研發投入等主要指標均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長態勢,相關發明專利數量年均增長超25%;在5G應用、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等領域,走在工業行業第一方陣;以共享中心為代表的煤炭企業生產經營數字化管理系統普遍推廣應用;以煤炭各領域數字化、智能化為主業的主板上市公司增加至13家。
產業鏈延伸促多元共贏
近年來,煤炭行業按照綠色低碳的發展目標,與新產業新業態不斷融合,持續探索轉型升級發展路徑,初步形成了三類新模式。
——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新模式。煤炭礦區加快開發新能源,采煤沉陷區光伏建設加快推進。
安徽省大力推進省內煤炭企業加快新能源建設,淮河能源集團打造百萬千瓦以上光伏基地,淮北礦業集團建設水面光伏容量達到144兆瓦,年均發電量約1.7億千瓦時。中煤集團按照“存量提效、增量轉型”的思路,充分利用礦廠區、沉陷區等空間資源發展“光伏+”農業,利用江蘇徐州龍東沉陷區建設的“漁光互補”項目已實現并網發電,裝機達到46萬千瓦。
——礦區循環經濟產業鏈延伸新模式。大型煤炭企業積極延伸開發利用產業鏈,推進煤炭利用與開采產業的深入融合,實現了產業間內部交易成本最小化,立足自身實際打造循環經濟園區。
晉能控股集團通過多環節協同開發、延長產業鏈,建設循環經濟園區,實現產品多元化、環境低害化,建設了以煤—電—熱—化—建為主的塔山循環經濟園。陜煤集團黃陵礦業以煤礦開采為中心,協同建設了電廠、新能源、陶粒建材、農副產品等多元產業,循環經濟鏈條持續豐富。
——老礦區資源盤活發展新模式。大型煤炭企業積極探索利用礦區閑置土地和工業廣場等地上地下空間資源,建設物流產業園、生態文旅基地以及新材料研發平臺等,老礦區轉型發展方興未艾。
山東省濟寧能源發展集團老礦區“煤電+港航+產融”一體化轉型發展新模式;安徽省淮北礦業集團利用原石臺礦閑置土地、房屋建筑以及鐵路專用線等既有設施,建設零碳智慧化物流產業園,園區鐵路運輸裝卸能力超過300萬噸/年。
與此同時,數字煤炭建設助推更多企業走上創新發展的新賽道,新興產業不斷培育壯大。
一大批企業持續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型儲能、工業軟件、智慧物流、現代金融等新興產業,推動煤炭與新能源優化組合。
一大批新產業、新項目落地見效,培育形成了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龍頭企業、鏈主企業,推動傳統煤炭企業由單純以煤為主向煤炭產業、新興產業“雙輪驅動”轉變,在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新賽道上,正書寫新的精彩。
從工業革命的動力之源到新時代綠色發展的關鍵要素,新中國成立75年來,煤炭行業歷經滄桑巨變,始終踐行“國之大者”,在清潔高效利用、轉型升級、產業鏈延伸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以安全穩定供應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煤炭行業將繼續堅持綠色低碳轉型的方向不動搖,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政策引導為保障,推動清潔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更大突破,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